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7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项研究,企图用鸭胚致弱的小鹅瘟弱毒苗直接免疫雏鹅以防止小鹅瘟的流行。材料和方法种毒:采用我院1961年分离的小鹅瘟疫苗毒株YG_(25),即扬州株小鹅瘟病毒鹅胚继代第25次的毒株。鸭胚:健康邵鸭或麻鸭蛋,孵化10—12天,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2.
定居在人和新生幼畜小肠的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enterotoxin),是引起腹泻的直接原因。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二种肠毒素,一种是热稳定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简称ST),另一种是热敏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简称LT)。在产肠毒素的菌株中,有的菌株只产ST,有的菌株二种毒素都产。ST分子量小,无抗原性,作用迅速但较短暂;LT是一种大分子的蛋白质,有抗原性,作用较迟但  相似文献   
3.
禽霍乱组织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霍乱是危害各种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尤其对成年种鸭危害更大,死亡率可达80%以上,本病虽可用抗菌素治疗,但因发病急,死亡快,药物往往来不及  相似文献   
4.
在兽医临床上由大肠菌引起的仔猪疾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形式。大量的研究证明,黄痢与水肿病的病原都是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但在流行病学上各有特点。前者只感染7日龄以内的仔猪,日龄愈小,病情愈重,发病率与死亡率亦愈高;后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不久的健壮仔猪中。对于仔猪白痢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说法不一,迄今尚未明确。据方定一等人的研究,从白痢病猪肠内分离到的大肠菌型甚多,看不出它们与该病之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氢氧化铝胶自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无菌滤液或加0.01%硫柳汞杀菌处理的培养物中吸附和选择性浓缩热敏肠毒素(LT)。铝胶对LT的吸附率最高达90%以上,LT被浓缩约20倍。试验中观察到,LT的吸附随滤液pH改变而变化。滤液pH校至4.8,LT的吸附率最高。用0.1M柠檬酸钠溶液可洗脱被铝胶吸附的LT,这种LT回收液经圆盘电泳、兔皮肤蓝斑试验和兔结扎肠试验证明,LT被选择性浓缩8倍。氢氧化铝胶吸附浓缩法为今后大量浓缩LT,以提高仔猪黄痢菌苗中的含量,不失为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鹅瘟病原体及其特异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56年夏,江苏省扬州市郊有大批雏鹅死亡,经尸体剖检,发现所有死鹅都有相同病变,判断是一种未知的传染病。调查获悉,疫病来源于同一个炕小鹅的炕坊,并知本病前一次大流行是在1948年春。 从尸体取组织接种于鹅胚绒尿腔或膜上,6天即死亡。曾从死胚绒尿液大剂量静脉注射成年鹅,7天后发病,但其症状与病变和雏鹅不同。1961年在该地又发生大流行,  相似文献   
7.
从江苏、上海、北京的七个县十一个患有新生仔猪腹泻的猪场分离到的225个大肠杆菌株中,有127个菌株能在0℃下对豚鼠红血球呈现m.r.e.血凝反应。随猪场不同,它们分属于5个O抗原型,用它们的OK血清和新鲜菌液作交叉凝集反应,表明它们都含有一个共同的K抗原。从这些菌株得到的表面m.r.e.血凝素提取物,在琼脂扩散沉淀反应中均能与这些OK血清形成一条共同的沉淀线。在所试的36个标准O抗原菌株中,有三个呈m.r.e反应阳性,凝集反应和琼扩反应也证明它们与上述病原菌株具有一种共同的K抗原和m.r.e.血凝素抗原。其中44752株的自发突变株在失去m.r.e.血凝活性的同时,也不再能与其它菌的OK血清发生交叉凝集反应,表明这种m.r.e.血凝素就是那个共同的K抗原。一系列试验表明,这种m.r.e.血凝素在对培养温度的依赖性、等电点沉淀及水溶性,颗粒大小、血凝性和抗原性等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方面均与Stirm和φrskov等确定的大肠杆菌表面K_(88)抗原相一致。在体外试验中,这些m.r.e.阳性菌株能吸着于2~3日龄仔猪小肠前段上皮细胞上,表明它们确系K_(88)~ 大肠杆菌。在仔猪结扎肠试验中,它们具有肠道病原性,引起肠扩张,证明它们确系仔猪黄痢的致病菌。从仔猪水肿病、仔猪白痢、羔羊大肠杆菌病及拉痢幼兔分离到的大肠菌株均呈m.r.e.反应阴性。由此表明,对豚鼠红血球的m.r.e.血凝反应在鉴定黄痢致病菌株方面是特异性的。本文证明了,在没有标准K_(88)单因子血清的条件下,用m.r.e.血凝反应从国内流行菌株中筛选和鉴定K_(88)~ 大肠菌株是可行的,并且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普及应用。用m.r.e血凝反应还可以从己知K_(88)~ 菌株中发现K_(88)抗原方面的变异性。对来自江苏、上海、北京七个县十一个猪场的菌株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多数猪场的仔猪黄痢都是由K_(88)~ 大肠杆菌引起的。在国内引起黄痢的K_(88)~ 菌株中,至少有4个O抗原类型,其中以O_(60)在江苏、上海一带最常见。O_(60)型乃是国外尚未报道的含K_(88)的O抗原类型。自从φrskov et. al.(1961)在对仔猪有肠病原性的大肠杆菌中发现K_(88)抗原以来,许多学者陆续证明,从不同国家和地区黄痢仔猪分离到的病原性大肠杆菌,虽然可能具有不同的O、K、H抗原结构,但它们中大多数部含有一个共同的表面K_(88)抗原。一系列研究表明,K_(88)抗原是一种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吸着素,它与细菌在小肠前段的定居力有关。根据这些研究,英国一家公司研制了一种实验性疫苗,它是用提取浓缩的K_(88)抗原加到不同大肠杆菌株的混合液中制成的,该苗给妊娠母猪皮下注射后,可通过初乳为仔猪提供被动免疫,显著降低新生仔猪腹泻(即我国的黄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对K_(88)~ 大肠杆菌在仔猪黄痢的发病中究竟起多大作用,尚没有详细研究。在没有标准K_(88)单因子血清的条件下,本文探索了应用对豚鼠红血球的m.r.e.血凝反应从国内黄痢流行菌株中筛选和鉴定K_(88)~ 大肠杆菌的可能性,并根据它对肠上皮细胞的吸着性、抗原性及K_(88)抗原的一些理化特性进行了鉴定。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简单易行的试验方法,以弄清K_(88)~ 大肠杆菌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黄痢防治的研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定居在人和幼畜小肠的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enterotoxin),是引起腹泻的直接原因。肠致病性大肠菌产生两种肠毒素即热稳定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简称ST)和热敏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简称LT)。前者在肠道中的作用迅速而短暂,无抗原性;后者作用缓慢但持久,在致腹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且是一种大分子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其作用能被其抗血清中和。因此,开展对猪源性肠致病性大肠菌热敏肠毒素的研究,无疑是对开展新生仔猪大肠菌性腹泻防治研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作者曾研究了用对豚鼠红细胞的m.r.e血凝反应来筛选仔猪黄痢病原性大肠菌的特异性,并用仔猪肠结扎试验和肠上皮细胞吸着试验证明m.r.e~ 大肠菌株确系黄痢致病菌株。而且还进一步证明,从这些菌株提取的m.r.e~ 血凝素在一系列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上均与国外报道的K88抗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从江苏、上海、北京八个县十七个猪场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抗原结构和肠道病原性,从其中十四个猪场分离到K_(88)~+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在这十四个猪场,从40窝67头腹泻仔猪得到212个大肠杆菌分离物,其中来自26窝41头病猪的146个(68.9%)大肠杆菌分离物是具有K_(88)抗原的,它们的代表菌株在仔猪结扎肠试验中均表现肠道病原性。随猪场不同,这146个K_(88)~+分离物分属于6个O抗原型(O_(60)、O_(149)、O_(157)、O_9和一个未定型)。其中,以O_(60)在江苏、上海为最常见,这是一个国外未见报道的含K_(88)抗原的大肠杆菌的O抗原型。调查还发现了一种非大肠杆菌性的新生仔猪腹泻。为此,本文还对“仔猪黄痢”“新生仔猪腹泻”的定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