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公猪价值的评估申光荣(广三保养猪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03)购买种公猪时,特别是在种公猪拍卖时,要对所要购买的种公猪进行估价。卖出的种公猪应具备完整的测定数据,包括生长性能测定,体尺测定、精液品质测定、系谱资料。买方应掌握本场的非饲料费用,饲料成...  相似文献   
2.
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猪场,仔猪的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各种呼吸道疾病和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率极高。虽然免疫程序一步不缺、常规消毒按规定进行用药也到位,但是猪的各种疾病依然层出不穷。其原因主要是猪场存在着各种霉菌毒素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霉菌毒素对于人类和畜禽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对于霉菌毒素的理化性质和致病机理还不清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受检测方法所限.目前已开发出的霉菌毒素检测方法很多,大部分方法的准确性不足,无法适用于科研,因此文章对质谱法在霉菌毒素检测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杨丽梅  申光荣 《饲料工业》2003,24(12):53-55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目前仍是养殖者易于忽略的问题,且容易与其它疾病产生混淆。目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着重点是抑霉、杀霉,饲料及其饲料原料无肉眼可见的霉变即可,然而霉菌毒素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畜禽及谷类饲料安全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胁,它的来源、生成及其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困扰,比如,饲料配方不变,饲料品质却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免疫程序不变,疫苗按时接种,可是畜禽抗体水平上不去;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易感性提高、疾病频频发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霉菌及其霉菌毒素的产生、来源、危害和预…  相似文献   
5.
玉米赤霉烯酮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叶如  申光荣 《养猪》2004,(1):13-14
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因食用霉变的谷物引起某些疾病,导致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的记载。霉变的饲料可使家畜生长减缓,出现畸胎或死亡。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霉菌(fungi)产生的代谢物质,它能导致人体、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发生自然性的、有毒害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该毒素可存在于霉菌的孢  相似文献   
6.
品系与高度亲缘是分不开的,同时,高度近交也是品系衰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不失品系特性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近交系数是品系维持的根本内容。本文就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做一初步论述。首先是控制种公畜数量问题。在一个闭锁的随机交配群体中,每代的近交率即近交系数增量(△F)的估计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7.
去年尝到购机补贴甜头的邵东县黑田铺乡金玉亭村农机大户唐求林,今年又筹资6.8万元,购买了1台四轮驱动中型轮式拖拉机和1台机动插机机,开了全县之先河。他说经商没发财,购机补贴圆了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更加关注。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霉菌毒素。其在谷物中普遍存在,在田间和仓储过程中均能生成。由于其性质稳定,一般的加工方法很难将其去除或灭活。黄曲霉素B1、B2、G1、G2、M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I类致癌物,各个国家都对黄曲霉毒素在食物中的含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其被奶牛摄取后,会在奶牛体内转化为毒性仍然很强的黄曲霉素M1,并以1%~2%的比率进入牛奶,对奶牛及人体造成伤害。因此,本文针对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检测方法、不同剂量的毒性、在奶牛体内的转化以及控制的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料中单独或联合添加壳寡糖(COS)和霉菌毒素吸附剂(M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首先配制基础饲料(C0组,作为对照组),然后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 mg/kg COS(C0.1组)、250 mg/kg COS(C0.25组)、2 500 mg/kg M A(M 2.5组)、100 mg/kg COS+2 500 mg/kg M A(C0.1+M 2.5组)、250 mg/kg COS+2 500 mg/kg MA(C0.25+M2.5组),共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投喂初重为(0.23±0.02)g的凡纳滨对虾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对虾。结果表明:1)C0.1+M2.5组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显著高于M2.5组(P0.05),C0.1+M2.5组的饲料系数最优,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0.1+M2.5组的蛋白质效率最高并显著高于除C0.25+M 2.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C0.1+M 2.5组的虾体粗蛋白质含量较C0.1组显著升高(P0.05),虾体粗脂肪含量较C0.1组显著降低(P0.05)。2)C0.1+M 2.5、C0.25+M 2.5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低于C0.1和C0.25组(P0.05),C0.1+M2.5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活性均显著高于M2.5和C0.1组(P0.05),C0.1+M2.5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0.1组(P0.05);C0.1+M2.5组肝胰腺中MDA含量显著低于C0.1组(P0.05),C0.25+M 2.5组肝胰腺中AKP、PO、SOD、溶菌酶(LZM)活性比C0.1+M 2.5组均有降低,相反肝胰腺中MDA含量则有所升高。3)以哈维氏弧菌攻毒7 d后,C0.1+M2.5及C0.25+M 2.5组的累积死亡率均显著低于C0和M 2.5组(P0.05)。由结果可知: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COS和/或MA均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联合添加COS与MA的促生长、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的效果优于单独添加COS和MA,综合来看,以100 mg/kg COS和2 500 mg/kg M A联合添加时作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肽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5%、1.0%、2.0%、4.0%和6.0%的小肽,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S0、S0.5、S1.0、S2.0、S4.0、S6.0。选取初始体重为(0.19±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养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各添加小肽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酚氧化物酶(PO)活性在S1.0和S2.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S0.5和S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S1.0和S2.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SZ)活性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S4.0和S6.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胰腺中,LSZ活性在S0.5、S2.0和S4.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S6.0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CP活性在S0.5和S1.0组较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AKP活性在S4.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在各小肽添加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S4.0组还显著低于S6.0组(P0.05)。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发现,小肽添加量为0.5%~4.0%的组凡纳滨对虾幼虾攻毒7 d后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小肽添加量为6.0%的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0%~2.0%的小肽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