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本文以试剂盒测血清β-羟丁酸含量大于1.2mmol/L作为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采用酮粉法、试剂法、ROSS法和试纸法分别对血酮、乳酮和尿酮含量进行检测,并将定性检测的结果与定量检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酮粉法测血酮的符合率最高、为88.54%;试纸法测尿酮次之、为87.50%;ROSS法测尿酮的符合率和阳性率最低,分别为79.17%和13.54%。酮粉法测血酮敏感性最高,为70.37%;ROSS法测尿酮的敏感性最低,为37.04%;试剂法测乳酮、ROSS法测尿酮和试纸法测尿酮三者的特异性均为95.65%,高于酮粉法测血酮的特异性(94.20%),酮粉法测尿酮特异性最低、仅为88.41%。从操作难易度和成本上考虑,酮粉法测定乳酮含量比较适合牧场亚临床酮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血清β-羟丁酸(BHBA)含量大于1.2mmol·L-1的12头奶牛为试验组,另挑选年龄、胎次、体况与试验组奶牛相近的血清BHBA含量小于或等于1.2mmol·L-1的12头奶牛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14、7、1d,产后第1、7、14、21、28天测定2组奶牛各血液生化指标的含量,并分析各组指标在试验期间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血清BHB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非酯化脂肪酸(NE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GLU)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尿素氮(BUN)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它指标在不同时间差异均不同。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清BHBA含量在产后第7-21天处于高水平,NEFA含量在产后第21天达最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在产后第7天最高。试验证明,奶牛亚临床酮病在产后7d即可发生,在产后21d左右处于易发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产犊天数等相近的试验奶牛30头,其中6头为健康奶牛,24头为临床酮病奶牛。将临床酮病奶牛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为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不给药组。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中自由采食,整个试验为9d,前1d检测血液和尿液,中间连续5d给药,后3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后1d检测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浓度,结果显示:(1)中西药组降血浆β-羟丁酸的浓度由1.95mmol/L降至0.86mmol/L,血糖的浓度由442.1mg/L升至588.1mg/L,该升糖降酮作用可持续8d;(2)中西医组与中医组对β羟丁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与西医组差异差著(P0.05);中医组、西医组血清中Glu浓度与中西医组无显著差异(P0.05);NEFA水平中西组与中医组无差异显著(P0.05);与中西医组差异显著(P0.05);中医组与西医组含Ca2+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西医组差异显著(P0.05);中医组、西医组与中西医组GO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GP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医组合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药法可有效地在用药5d治疗好奶牛亚临床酮病,并且医药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产犊天数等相近的试验奶牛30头,其中6头为健康奶牛,24头为临床酮病奶牛。将临床酮病奶牛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为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不给药组。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中自由采食,整个试验期为9d,前1d检测血液和尿液,中间连续5d给药,后3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后1d检测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的浓度,结果显示:(1)中西医组降血浆β-羟丁酸作用和升糖作用较好,治疗奶牛临床酮病的治愈率90%以上。给药的病牛血浆β-羟丁酸的浓度由1.95mmol/L降至0.86mmol/L,血糖的浓度由442.1mg/L升至588.1mg/L,该升糖降酮作用可持续8d;(2)中西医组与中药组对β-羟丁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西药组血清中Glu浓度与中西医组无显著差异(P0.05);NEFA水平中西医组与中药组无差异显著(P0.05),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含Ca2+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西医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西药组与中西医组GO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中西医组与西药组GP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药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药法可有效地在用药5d治愈奶牛亚临床酮病,并降低医药费用。  相似文献   
5.
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生的原因、检测及其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亚临床酮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给奶牛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文章从亚临床酮病的危害、产生原因、检测及防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奶牛亚临床酮病和更好地诊断和防治该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