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13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选用黑猪的生长过程中营养结构进行分析,通过饲养试验、比较屠宰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黑猪能量、蛋白质(氨基酸)、钙和磷营养需要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日粮蛋白质、赖氨酸及磷相对于湘村黑猪各生长阶段的生长性能的定量关系,以确定湘村黑猪适宜的蛋白质、赖氨酸及磷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2.
家畜精子的运动、获能和受精均需要大量能量,精子可利用内源性或外源底物,如葡萄糖、果糖、丙酮酸、乳酸等,借助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途径产生能量。不同种类家畜精子能量代谢的主要途径存在差异,精子能够依据其微环境重编程代谢途径。同时,精子能量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精密调控。糖酵解中间产物2-氧醛(如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和氧化磷酸化途径产生的活性氧(ROS)都可能影响精子功能。本文主要围绕精子的能量代谢途径、代谢特征及调控进行阐述,以期为优化精子稀释液配方和体外受精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掌握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为牛支原体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对10株牦牛源牛支原体进行了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试验,并对敏感株进行体外高度耐药诱导,同时分别提取敏感株、临床耐药株和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基因组进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靶位分析与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敏感株和耐药株在靶位基因中未检测到相应位点的碱基突变,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M.bovis 3和M.bovis 7发生了A1409G基因位点突变,M.bovis 1和M.bovis 5发生了A1409G和C1192T基因位点突变,M.bovis 4和M.bovis 9发生了A1408T和C1192T基因位点突变;经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不存在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底物的主动外排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不同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能与临床长期使用单一抗生素有关。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对大观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产生高度耐药的原因是其耐药基因发生碱基突变,但碱基突变在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  相似文献   
4.
神府煤田土壤颗粒分形及降雨对径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府煤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扰动地面、弃土体、弃渣体产生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分形维数及降雨强度对未扰动地面、扰动地面、弃土体及弃渣体径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弃土体、弃渣体随产流历时呈现突增—下降—稳定的过程,扰动地面和未扰动地面则经历上升—稳定的产流过程,各下垫面径流率均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增大。(2)各下垫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大小为D1(弃渣体)D2(弃土体)D3(扰动地面)D4(未扰动地面),次降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分形维数分别呈显著的线性、幂函数关系,且D1~D2及D3~D4之间存在用以区分下垫面类型的临界分形维数值。(3)弃渣体侵蚀过程线呈先波动后稳定趋势,弃土体则呈多峰多谷特点,扰动地面和未扰动地面在1.0~2.5 mm min-1雨强下侵蚀速率均先增大后逐渐稳定,3.0 mm min-1时二者侵蚀速率则波动剧烈。四种下垫面平均侵蚀速率均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增大。(4)次降雨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分形维数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5)径流量、产沙量与雨强和分形维数分别呈显著的线性、指数函数关系。分形维数对矿区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强度石漠化区立地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贵州省地质地貌条件的特殊性,通过立地因子筛选,研究建立了贵州省强度石漠化区立地分类系统。结果表明:立地类型组划分的主导因子为岩性,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为坡性。全省可分为5个立地类型区,2个立地类型组及2个立地类型,共形成20个立地类型组合。在立地评价的基础上,分类系统将为该类地区植被恢复提供自然本底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瓜是我国重要的葫芦科经济作物。炭疽病作为一种在西瓜整个生长期广发的真菌性病害,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西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现根据西瓜炭疽病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西瓜炭疽病的危害症状、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西瓜炭疽病病菌的分离及培养、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等作了描述和规定,并制定了西瓜炭疽病接种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强冷空气影响下海南岛的天气变化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强冷空气影响过程预报准确率,利用海南省区域自动站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2.5°×2.5°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6日影响海南岛一次强冷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冷天气过程是由于极地涡旋分裂南下,同时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使冷空气在横槽聚集,横槽前部等高线阶梯形势明显,并伴有明显负变高和冷平流,从而有利横槽转竖南压引导强冷空气向南爆发。强冷平流是造成海南岛出现强烈降温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低纬地区短波槽活跃,短波槽前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降水。  相似文献   
8.
开发建设中扰动地面新增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神府东胜煤田开采过程中所引发的严重新增水土流失问题,采用野外放水冲刷的试验研究方法,对神府东胜煤田扰动地面新增水土流失机理和流失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放水冲刷流量和坡度下,原始地面的平均土壤入渗率较扰动地面的增加30%;两种不同类型下垫面的径流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冲刷的前6min,径流量均较小,且原始地面>扰动地面,在6min以后,径流量迅速增大,且原始地面<扰动地面,扰动地面的平均径流量较原始地面增加14%;原始地面的侵蚀产沙在整个放水冲刷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基本维持在一个常数水平;扰动地面在放水冲刷0—15min的侵蚀产沙量较高,此后侵蚀产沙随冲刷历时的延长而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扰动地面的平均含沙量较原始地面增加96%,平均产沙量增加89%;新增土壤流失量随放水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10°时,新增土壤流失量最大;同一坡度条件下,放水流量越小,土壤流失量增加的百分比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放水冲刷模拟试验,以神府煤田为例,对比分析煤田建设中扰动地面和原始地面的水沙动态过程,探讨煤田建设中人为扰动地面的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入渗率、径流含沙量、土壤剥蚀率均随放水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2)放水流量在5~25 L/min时,扰动地面的平均土壤入渗率(0.14~0.51 mm/min)、径流含沙量(62.16~118.66 g/L)和土壤剥蚀率(19.38~202.58 g/(m2.s))分别是原始地面(0.31~0.61 mm/min、1.61~12.05 g/L和0.24~21.75 g/(m2.s))的0.44~0.73倍、10~39倍和9~79倍;3)坡度在5°~18°时,扰动地面的平均径流含沙量(36.19~155.96 g/L)和土壤剥蚀率(0.79~2.70 g/(m2.s))分别是原始地面(3.27~9.62 g/L、0.05~0.19 g/(m2.s))的11~23倍和14~22倍;4)原始地面与扰动地面的土壤剥蚀率与放水流量和坡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及水土流失测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电导在土壤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它可能作为揭示土壤胶体颗粒表面与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工具. 在该研究中, 将不同浓度的KNO3分别加入土壤胶体悬液和水体系后测定体系电导率和pH值, 研究了土壤表面电荷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悬液电导的影响, 结果发现: 1) 随体系电解质浓度增加, 胶体表面可变负电荷的数量增加, 胶粒电导增加; 2) KNO3的水解使得加入的KNO3浓度越高, 悬液体系的pH值越低; 3) 决定可变电荷体系表面负电荷多少的关键并不是H+的活度的高低, 而是表面静电吸附中H+与盐基阳离子的相对竞争力的强弱, 即低的pH值并不一定导致表面负电荷数量降低; 4) 在研究电解质对可变电荷胶体表面电荷的影响时, 不能忽略离子水解对表面电荷性质影响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