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1.
近5年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那曲地区的植被长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利用1981-2014年 GIMMS、MO-DIS-NDVI及同期气象、社会统计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及气象因子、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4年来,那曲地区植被年际变化呈不显著波动变化(P>0.05);年代变化呈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上升趋势(P<0.05).34年来那曲地区植被整体趋于稳定态势,局部有减少和改善趋势,研究区57.82%的区域植被呈稳定状态,32.84%的区域呈轻微改善趋势,轻微退化区占14.06%,显著退化和改善区约占7%,退化区主要集中在那曲东部和东南部各县,稳定区在中西部和北部各县、部分区域甚至有所改善.降水量、气温及牲畜数量的变化是引起那曲地区植被趋于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究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诱导牦牛颗粒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后,对颗粒细胞生长增殖、抗氧化性以及激素分泌的影响。本试验选取3~5岁的健康牦牛(n=3),完成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颗粒细胞纯度。通过CCK-8法分别比较不同浓度ZEA (0(对照组)、5、10、20、40、60、80和100 μmol·mL-1)、不同浓度PC (0(对照组)、0.05、0.5、2.5、5、10、50和100 μg·mL-1)以及50 μmol·mL-1 ZEA+5 μg·mL-1 PC联合处理对牦牛颗粒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对照组(未添加ZEA及PC)、50 μmol·mL-1 ZEA组和50 μmol·mL-1ZEA+5 μg·mL-1PC联合处理组牦牛颗粒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以及雌二醇(E2)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组颗粒细胞中部分增殖生长、凋亡、抗氧化及E2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胞表达颗粒细胞标志蛋白FSHR,具有较高的纯度,可以满足后续试验要求。添加不同浓度ZEA后,颗粒细胞活力随着ZEA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5 μg·mL-1),随着浓度的上升,PC对颗粒细胞的活力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且在浓度为5 μg·mL-1时对细胞活力的提高作用最明显。与ZEA处理组相比,ZEA与PC联合处理后颗粒细胞的数量增加且细胞活力极显著提高(P<0.05),颗粒细胞增殖生长相关基因PCNAIGF-Ⅱ 以及抗凋亡相关基因XIAPBCL-2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相反,促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3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同时,ZEA+PC联合处理后能显著降低牦牛颗粒细胞活性氧水平并促进颗粒细胞分泌E2P<0.05),颗粒细胞中的抗氧化相关基因SOD2、GPX1及CAT和E2合成相关基因STAR、CYP11A1及HSD3B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PC可提高经ZEA处理后颗粒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上调颗粒细胞的活力,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ROS水平以及提高E2的分泌水平。综上所述,PC对ZEA诱导的牦牛颗粒细胞氧化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本研究为ZEA毒性的防治和畜牧业生产中PC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推进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葡萄产业长足发展,本研究采取平行观测、数理统计的方法开展盐井葡萄物候期人工观测和所在区域气象要素自动监测,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葡萄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并提出灾害防御对策。结果表明,盐井葡萄一般在3月上旬—下旬开始萌芽,5月上中旬进入开花期,6月下旬—7月上旬进入浆果膨大期,1个多月后葡萄开始转色,10月中旬进入成熟期,10月下旬开始落叶随即进入休眠期。从萌芽到成熟,盐井葡萄约需200天左右。盐井光照条件完全能满足葡萄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在芽萌动期间逐日气温大都高于10℃,在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为16.4~20.6℃,且80%以上的时间大于25℃。浆果膨大期日最高气温平均为21.9~28.0℃,期间风力大,20多天风速都达到10 m/s。从萌芽到坐果期,降水很少,从浆果膨大期开始雨水不断增多,但依旧不能满足葡萄生长发育,必须通过灌溉才能满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短期内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0 kg·m-2(CK),0.15 kg·m-2(M1),0.45 kg·m-2(M2),0.75 kg·m-2(M3),1.05 kg·m-2(M4),1.35 kg·m-2(M5)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探讨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有机肥的最适施肥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在有机肥施用量为0.75 kg·m-2(M3)时达到最大值。阴坡样地MWD和GMD高于相同处理的阳坡样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有机肥的施加呈现增长趋势,适量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阴坡和阳坡不同施肥处理下>0.25 mm的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