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4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简介了蕉城区承担的国家农业部项目《2017年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的任务目标、主要内容、实施意义及取得成效,着重介绍了其成功做法:①围绕任务目标,确定实施内容;②明晰技术路线图和进度时间表;③合理试点布局,遴选实施主体;④分解目标任务,规范操作运行;⑤依托专家力量,强化技术服务;⑥统筹协调安排,确保整体进度。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对茶树生长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泥池培育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茶树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kg N/hm2(CK)、112.5 kg N/hm2(N1)、225 kg N/hm2(N2)和450 kg N/hm2(N3)。结果表明:施氮显著促进茶树生长,施氮处理茶叶产量比CK显著提高116.98%~141.51%(P〈0.05),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施氮处理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提高30.56%~72.67%,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13.37%~29.74%,并与CK差异显著(P〈0.05);施氮处理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比CK显著提高14.88%~17.26%(P〈0.05),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氮肥施用提高茶树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适量的施氮可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促进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提高;但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位氮肥对茶树生长的促进效应降低。  相似文献   
3.
遮荫对茶叶中儿茶素总量及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遮荫度覆盖黄旦茶园,对茶样内儿茶素总量及酯型、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与CK比较,蒸青样和成茶样中儿茶素总量均随遮荫度增大而呈整体下降趋势,其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08%-10.61%和2.65%-21.52%;其中酯型儿茶素变幅,蒸青样为-1.63%-5.28%,小于成茶样的-19.96%-10.35%;而非酯型儿茶素的降幅,蒸青样为9.90%-24.18%,大于成茶样的2.90%-19.82%。蒸青样中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的质量分数总体虽随遮荫度增大而减少,但酯型儿茶素占总儿茶素的百分比却随之增大,增幅为4.32%-10.05%;而非酯型儿茶素占比却与之相反,下降了5.10%-15.17%;因而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含量的比值是随遮荫度增加而增大的。遮荫对茶叶内儿茶素总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程度达到了或接近于种间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4.
福建三种稻田土壤地力贡献率及氮磷钾适宜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年定位施肥及1989年早稻氮,磷,钾配比试验结果表明,灰泥田地力贡献率4年总平均为51.26%,灰黄泥田为43.95%,黄泥田为36.23%,氮,磷,钾配比试验结果经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3种稻田早稻最佳化肥用量(kg/hm^2)依次是:灰泥田为N135.2,P2O540.0,K2O123.2,灰黄泥田为N135.2,P2O542.4K2O115.2黄泥田为N120.8,P2O552.8K2O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在不同温度下对不同绿肥施用量的响应关系,为构建果园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型提供参数。【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模拟试验(培养期85 d),在10、20、30℃等3个温度条件下,探讨化肥和绿肥不同比例(不施肥、100%氮肥、75%化学氮肥+25%绿肥、50%化学氮肥+50%绿肥、25%化学氮肥+75%绿肥、100%绿肥;各处理氮肥施用水平均为0.15 g N/kg风干土)还园量对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结果】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培养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之后快速下降,培养后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排放量为1439.4~4732.8 mg/kg,全绿肥处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最大;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长,不同的土壤绿肥还园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不同,以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最低,25%氮肥+75%绿肥处理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10~30℃温度条件下,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表现为培养前期高,之后快速下降,培养后期相对稳定的趋势。不同比例化肥和绿肥施用显著提高了果园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氮肥、绿肥还田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可使果园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增加。  相似文献   
7.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连续4年配施生物基质肥料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基质肥料施用比例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基础呼吸量以全量施用生物基质肥料最低,75%生物基质肥配施25%化肥最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生物基质肥料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生物基质肥料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商,降低了土壤呼吸商;适当的施肥结构促进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的提高,春茶茶叶产量以25%生物基质肥+75%化肥处理最高,以100%生物基质肥料处理最低。综合配施生物基质肥料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初步认为25%~50%生物基质肥+75%~50%化肥适宜茶园施用。  相似文献   
8.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  相似文献   
9.
生物黑炭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黑炭添加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茶树生长的影响,设置生物黑炭施用量0(CK)、8、16、32、64 t·hm-2 5个水平.结果表明,生物黑炭施用降低茶园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度,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液相比,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与CK相比,施用生物黑炭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9.55%~98.15%,土壤全氮提高 8.33%~26.52%,有效磷提高 13.04%~69.25%,速效钾提高 17.96%~167.88%,提高幅度均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0.97%~11.54%,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生物黑炭处理茶叶产量比CK提高3.24%~13.49%,以16 t·hm-2处理效果最好,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生物黑炭处理三年茶叶产量平均比CK提高5.44%~17.05%,以16 t·hm-2处理效果最好,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剖析现代茶叶集约生产引发诸多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福建良性生态茶园的必要性、指导思想、指标要求、模式选择及主要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