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豆科牧草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我国的苜蓿种植大多集中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东北一带,水分是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比光合呼吸系统、活性氧防御系统、渗透调节系统、脱落酸等在干旱胁迫下的变化分析了苜蓿抵御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同时对转录因子、蛋白酶基因和抗旱基因在苜蓿干旱胁迫下的应答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苜蓿种子萌发对低温胁迫的响应,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设置不同温度(4℃、4℃/18℃、18℃/25℃、25℃)处理,比较分析7个苜蓿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和根长的变化,进而鉴定苜蓿种子萌发期耐寒性。结果表明,低温下所有苜蓿材料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和根长均呈下降趋势,萌发高峰期随温度降低而后延。品种间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发芽率差异显著,且与萌发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指标鉴定萌发期苜蓿的抗寒性。经模糊隶属函数评价得出各品种的抗寒强弱顺序依次为:龙牧801>草原3号>公农2号>皇后>敖汉>420>赛迪。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旱地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为品种选育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6年连续三年在黄土高原旱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不施肥(CK)和施肥(NP),副处理为来自我国主要麦区的123个品种。施肥处理为N 150 kg/hm^2 (尿素,含N46%)、P_2O_5 100 kg/hm^2 (过磷酸钙,含P_2O_5 16%)。成熟期在每个品种中间2行随机抽取30穗小麦,连根拔起后,从根茎结合处剪断弃去根系,分为茎、叶、颖壳(含穗轴)和籽粒,称风干重。分析了样品中氮、磷、钾、锌含量,计算了养分的吸收量及转移量。【结果】施肥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高锌品种比低锌品种显著高54%。高锌品种的籽粒氮、磷含量分别比低锌品种显著高9%、7%,钾含量无显著差异,施肥使两组品种的氮含量显著提高,磷钾含量降低。高产高锌品种具有更高的籽粒和地上部氮、磷吸收能力,钾吸收能力与低锌品种相比无显著差异,施肥可使高锌品种的氮磷钾吸收量增幅高于低锌品种;两组品种间的氮、磷转移能力无显著差异,而高锌品种的钾转移能力较低,且两组品种的氮磷钾转移能力因施肥降低幅度一致。【结论】旱地条件下土壤养分供应充足时,高产高锌小麦品种的氮磷吸收能力强,钾转移能力弱,籽粒氮磷含量高,与低锌品种相比钾含量无显著差异。通过品种选育可同时提高旱地高产小麦籽粒锌和蛋白质含量,并提高磷含量。考虑到磷含量高时会降低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生产中通过施肥措施,适当调控磷肥,增加氮肥,在提高小麦籽粒氮锌含量的同时提高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沙棘绕实蝇严重危害沙棘果实,使沙棘种植地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其生物学习性,可以为有效监测和控制沙棘绕实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沙棘绕实蝇的羽化、交尾、产卵、化蛹等生物学习性和野外发生动态。[结果]沙棘绕实蝇成虫在野外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见到,发生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成虫主要集中在6:00—10:00羽化,羽化量占当日羽化量的81.3%,羽化高峰出现在8:00—9:00;化蛹时间主要集中在凌晨0:00—6:00,尤其是3:00—6:00钻出果实化蛹的幼虫数量较多,与其它时间段有明显差异;交尾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光照比较强的时间段,一天当中有两次交尾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13:00和16:00—17:00,交尾平均持续时长为239±11.86 min;沙棘绕实蝇产卵期沙棘果长径6.65±0.28 mm,宽径5.47±0.40 mm,一果只产一卵。[结论]沙棘绕实蝇在内蒙古磴口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幼虫钻蛀果实,蛹隐藏在地下,成虫期较短,防治工作应集中在成虫期进行。  相似文献   
5.
夹竹桃蚜是危害夹竹桃的主要害虫.选用高阿丁枫、膏桐、辣蓼、竹柏、紫茎泽兰5种植物的茎叶,以95 %乙醇为溶剂,采用浸渍法,得到这5种植物的茎叶提取物.将此5种植物茎叶提取物稀释成1倍、5倍、10倍3种浓度,在室内作其毒杀夹竹桃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这5种植物的茎叶提取物对夹竹桃蚜虫的毒杀效果,以竹柏茎叶提取物最佳,其夹竹桃蚜虫的平均死亡率为17.7 %,其他4种植物茎叶提取物对夹竹桃蚜虫的毒杀效果依次为紫茎泽兰﹥高阿丁枫﹥辣蓼﹥膏桐.  相似文献   
6.
五氯磺草胺·氰氟辛脂油悬剂为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新研制开发的茎叶处理除草剂,为探索其对水稻直播田的稗草、千金子和其它杂草的防除效果及使用技术,受该公司的委托,阳新县植保站在综合农场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2011年4—5月,对徐州金桥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的赤麻鸭所产的44枚卵进行了人工孵化研究。其中43枚卵受精,出雏35枚,4枚在孵化中期死胚,5枚为27d落盘后啄壳困难而死亡,受精卵的孵化率为81.40%。孵化温度前期为38.5℃;中期为38.2℃;后期为37.8℃,落盘后温度降为37.5℃。赤麻鸭卵鲜重为(79.80±6.72)g,长径为(66.10±2.53)mnq,短径为(46.40±1.45)/mm,卵形指数为1.43±0.06,出雏后的卵壳等剩余物质重(12.60±1.07)g,新生雏鸟重占鲜卵重的(67.20±3.71)%。卵总失重率为17%。孵化期间的卵重(Y)与孵化天数(x)之间的线性方程为Y=一0.9071x+81.019(R2=0.9997,P〈0.01),根据卵失重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赤麻鸭卵的孵化天数。  相似文献   
8.
FT(Flowering locus T)基因是最初在拟南芥中发现的一个控制光周期途径开花的一个关键基因,禾本科水稻中发现Hd3a(Heading date 3a)基因被证明与FT的同源且功能相同。该研究采用同源序列法通过水稻Hd3a的m RNA序列在近缘物种甜高粱基因组序列中进行BLAST得到c DNA序列进行引物设计,从禾本科芒属荻中克隆出2条FT的同源基因,命名为Ms FT1和Ms FT2。Ms FT1全长543 bp,编码181个氨基酸;Ms FT2全长540 bp,编码180个氨基酸。Ms FT1和Ms FT2的碱基序列相似性达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7%,均含有PEBP特异结构域。通过clustal软件将Ms FT1和Ms FT2与其他物种FT基因比较显示与甜高粱的相似性最高达98%、96%,其次是玉米、小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相似度较高。将Ms FT1和Ms FT2氨基酸序列和水稻FT家族18个成员进行对比,Ms FT1及Ms FT2属于FT家族中的FT-like亚族,且与Hd3a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  相似文献   
9.
 对五节芒与荻种间人工杂交种群体的开花物候、花粉育性、结实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F 植株群体和个体花期持续时间长,从6月上中旬至10月中下旬,个体之间花期具很高同步性;通过对抽穗开花分蘖数的统计分析,在杂交种的持续开花过程中,可以将群体和个体的花期分为2个开花高峰,第1次开花高峰出现在6月,第2个开花高峰期出现在9月;从孕穗期和始花期的时间看,杂交种66.07% 的个体的花期偏向于早花的荻亲本,31.25%的个体的花期与亲本五节芒相近,只有2.68%的花期晚于五节芒,说明早花性状的遗传力高;开花物候指数与结实率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始花时间与结实率呈负相关关系,开花数和花期持续时间与结实率呈正相关关系。2)亲本荻和五节芒花粉育性较高,可育花粉率显著高于F 群体植株;F 群体2次开花高峰的花粉育性分别为(50.79±18.61)%,(65.42±14.71)%,第2次开花高峰时的花粉育性比第1次开花高峰时高;花粉育性在杂交种群体个体间有较大的差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9.56%;花粉育性与结实率的关系不密切,相关系数低,未达到显著性水平。3)种间杂交种F 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本正常,只有少部分的花粉母细胞出现染色体的异常行为,各时期异常行为率均低于2.0%。本试验结果说明五节芒和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开花物候和生殖特性的研究数据表明杂交种进行进一步遗传改良不存在障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6月,在徐州金桥珍禽有限公司,采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繁殖良好的一对赤麻鸭在繁殖期的行为日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并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了不同性别在繁殖各期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的不同时期赤麻鸭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繁殖前期雌雄赤麻鸭之间的筑巢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警戒行为差异显著(P〈0.05)。繁殖中期孵化行为由雌性赤麻鸭单独承担,雄性主要负责在巢边警戒,雌雄之间的趴卧、孵化及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后期雌雄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2只赤麻鸭几乎形影不离。赤麻鸭繁殖期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采食行为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喂食时间7:00~8:00及16:00~17:00这2个时间段内,孵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此时雌性赤麻鸭出巢取食;一天中,休息行为在中午呈现一个高峰;警戒行为在清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