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8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依据绥化市农业资源发展现状,建立绥化市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以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等方面为农业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绥化市农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粮食主产区不同农业发展水平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以黑龙江富锦市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统计、景观指数方法分析农区与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农区与垦区居民点均属集聚模式,最高核密度分别为0.93和0.73km~(-2),农区居民点密集程度相对较高;2)规模分布上,农区居民点规模呈全局低值集聚,表现为大规模、小规模集聚和随机分布3种模式;垦区居民点规模呈全局高值集聚,显著性较低,主要为大规模集聚和随机分布2种模式;3)形态分布上,农区居民点斑块形态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随机特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较高;垦区居民点斑块形态变化具有连续性和规律性,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结构分异较为显著。结合农区与垦区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提出差别化的居民点空间整治与重构模式,为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重构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评价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地力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和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黑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面积占东北区总耕地面积的18.08%,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8.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掠夺式的经营导致黑土不断退化。黑土区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将为黑土区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七台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煤矿区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区域,该文主要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调控原理。以2000—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ERDAS软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类,研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转移矩阵及特征,结合七台河市煤矿区社会经济情况,确定影响景观格局因子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林草地、未利用地减少,耕地、矿业用地增加,动态变化度较大成为该时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特征。第一产业总产值、人口数量是决定耕地的主要因子,林草地、矿业用地与第一、二产业产值及最终消费等经济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及土地复垦、整治和恢复措施使矿业用地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哈尔滨市农业生态系统2000—2009年的能值变化及可持续性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农业生态系统总能值用量呈不断波动趋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对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依赖性较大,环境负载率居国内较高,可持续性发展压力较大。未来农业生态系统管理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的智力资源能值投入,调整工业辅助能投入,提高能值受益率;并探索建立多层次、高功能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6.
7.
黑龙江明水县耕地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质量评价是改善农田质量状况、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的基础,是基本农田保护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从质地、土层、气候、地貌、农田基础设施和规模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模型、模糊聚类及GIS技术,从地块、乡、县三个尺度评价该县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自然等别中,一类地面积12 832.17 hm2,占8.89%;二类地面积111 269.06 hm2,占77.05%;三类地面积20 301.55 hm2,占14.06%。该县耕地总体质量一般,西部基本为二类地,东部主要为三类地。综合等别中,一类地面积60 794.01 hm2,占42.10%;二类地面积56 950.72 hm2,占39.44%;三类地面积60 794.01 hm2,占18.45%,一类耕地面积比例比自然质量耕地面积比例提高了33.21%,说明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较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市生态资产遥感测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生态服务间接价值的综合表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综合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利用遥感影像、土壤、气象及MODIS生态环境数据,构建生态资产遥感测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分析哈尔滨市2000—2010年生态资产变化及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表明:两期生态资产总价值降低了21.03亿元,单位面积价值减少了3.96万元/(km2·a);2)空间分布表明:两期哈尔滨市的生态资产总价值分布都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态势,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3)生态资产价值构成表明,在两期的生态资产总价值构成中,均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土壤保持价值 > 涵养水源价值 > 空气质量调节价值 > 有机质生产价值 > 养分循环价值。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状况,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中基于土地市场交易结构,利用土地市场化统计模型、K-均值聚类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振兴前后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表明:(1)东北三省振兴后的土地市场化整体水平较振兴前有显著提高。(2)36个地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3)聚类结果表明区域内部土地市场化等别空间分布渐趋均匀,土地市场化分级结构趋向合理。(4)东北三省土地市场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南高北低,辽宁最高,黑龙江最低,且省域内部差异较为显著。基于时序变化和空间布局的规律性特征,建议东北三省尤其是黑龙江从深化土地市场改革、优化土地市场配置机制、转变土地出让方式,同时注重缩小区域差异4个方面提高土地市场化的整体水平,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空间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特点,建立"夯实基础实践能力、强化3S集成技术能力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空间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客观评价实践教学实施效果,以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为对象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FCE模型评价实践教学水平。结果表明:该专业空间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分值为80.90分,总体水平良好。其中"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分值分别为85.84和84.79,反映出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实践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与"教师综合水平"得分分别为79.63和79.16,表明教师专业素质和实习实践是影响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新能力"和"教学环境水平"得分为68.19和63.58,表明近年来学校教学设备更新速度缓慢,硬件投入不足,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瓶颈。评价结果为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空间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