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2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1篇
  7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我从自己六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的经验中,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在宣传上有不少误区。 误区一:《本草纲目》上有蟾衣药用价值介绍 实际上,《本草纲目》中根本没有“蟾衣”两字。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人的虚构。只是在近代医学著作如《中草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医药全典》等书中确有论述蟾衣的药用价值及有效范围。 误区二:蟾衣售价每张上百元 其实,目前市场上天然蟾衣整和的干品每公斤8 000~10 000元左右。天然蟾衣重量每张约0.15克左右,折合每千克6 660张左右,每张…  相似文献   
2.
用Micro-Lysimeters 和大型蒸渗仪测定夏玉米蒸散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自制的Micro-Lysimeters对夏玉米生育期的蒸散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夏玉米整个生育期的棵间蒸发占总蒸散量的36.01%,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生育前期;不同深度层次的土壤水分和棵间蒸发与蒸散量的比例(E/ETwt)随着深度的增加相关性越来越弱,10cm土壤含水量与E/ETwt的相关系数R^2=81.23%,30cm土壤含水量与E/ETwt的相关系数R^2=46.47%,50cm土壤含水量与E/ETwt的相关系数R^2=34.09%;叶面积指数与E/ETwt也有密切的关系,相关系数R^2=87.47%。  相似文献   
3.
4.
太行山前平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别用BrooksandCorey ,vanGenuchten和Broadbridge White模型拟合了太行山山前平原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SWC) ,并用Mualem和Burdine模型计算了土壤非饱和导水率(K)和扩散率 (D)。最能较好计算实验地点D和K的方法是用vanGenuchten模型拟和SWC(约束条件m =1- 2 /n) ,用Burdine方法计算K和D。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黎城县生产的柿饼以其肉色金黄、霜厚洁白、入口软糯、风味独特而久负盛名.1999年注册商标“重阳”,2000年通过国家绿色农产品发展中心绿色认证.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冬小麦田问蒸散与棵问蒸发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试验研究冬小麦田间蒸散和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播种~返青期冬小麦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 (E ET)最大 ,抽穗~灌浆期最小。整个生长期间棵间蒸发占蒸散量 31 .4 % ,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 (E ET)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 (LAI)有一定关系 ,E ET =0 .36 93× (LAI) - 0 .74 93(R2 =0 .82 36 )。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土壤水分特征及农田节水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连续4年对非耕地和田间土壤水分的测定,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该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需水规律,提出了农田节水潜力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太行山山前平原夏玉米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气候年型下灌水次数、灌溉时间对夏玉米生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生育期总耗水量的增加 ,夏玉米产量逐步提高 ,当耗水量增至一定程度时产量反而递减 ;而水分利用效率随耗水量的增加呈逐步递减趋势。并确定了夏玉米最优耗水量 ,建立了不同降水年型下夏玉米优化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3种不同降水年型的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呈指数下降;综合分析根系对不同土层的水分吸收、作物耗水组成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总耗水的关系,提出华北地区冬小麦最佳灌水方式是:丰水年灌0水、平水年灌1水(拔节水)、枯水年灌2水(拔节水和抽穗水),次灌水量60~75 mm,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河北省30多年来不同年代广泛种植、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水平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起主要作用;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年代间没有显著变化,对产量提高所做的贡献并不明显;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株高的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学产量没有随株高的降低而减少;品种更新对蜡质含量、SPAD值、叶水势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比叶重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灰分含量与产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