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44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土壤颗粒大小对水,肥保持和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试验利用电导法在稳态供水条件下,对不同粒级土壤中溶质的移动及其施肥土壤中N的向下迁移过程及迁移数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讨论了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持肥,持水特片的影响,并揭示了不同粒土壤不溶质N的迁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海冰水盐分浓度及灌溉次数对土壤水分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环渤海地区海冰水灌溉技术,于2008年采用微区试验,研究了海冰水不同盐分浓度(1、3、5、7、9 g/L)和不同灌溉次数对土壤水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海冰水灌溉能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尤其以播种前灌溉和苗期灌溉效果最佳,当每次灌溉量为450 m3/hm2时,与不灌溉相比,土壤含水率增幅为22.85%~31.32%,可以有效缓解棉田春季旱情。不同处理的棉花,以盐分质量浓度1 g/L海冰水、灌溉3次的处理的产量、平均果枝数以及单颗棉桃质量3项指标均为最高,比不灌溉处理增产38.63%;其次为盐分质量浓度3 g/L海冰水灌溉2次的处理,增产率为 29.8%。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产量呈现递减趋势,盐分质量浓度为9 g/L、灌溉3次的处理与不灌溉处理相比出现显著减产,减产率为28.48%。综合考虑海冰水长期灌溉效应及海冰脱盐技术,建议采用盐分质量浓度3 g/L海冰水进行棉田灌溉,降雨正常年份以播种前和苗期2次灌溉为宜,每次灌水量450 m3/hm2,并要注意配合必要的灌溉和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3.
稳态水流下肥料氮的迁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试验初次尝试利用电导法对稳态供水条件下施肥土壤中N的向下迁移过程及迁移数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揭示了溶质N的迁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分析了影响溶质滞后迁移的有关因素。研究表明,在稳态供水条件下,NO3-N随水分的迁移呈一不完全对称锋曲线,利用电导法描述土壤中溶质N的迁移过程具较好的重现性。根据渗出液的电导率与其NO3-N含量之间关系为Y=0.236+0.005X,估算出本试验淋溶过程中,肥料N中的NO3-N的67%已经随水而淋失。N在土壤中随水分的迁移的快慢与土壤干湿程度、淋溶土层厚度,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土壤的持水特征等因素有关。淋溶前的土壤越干、淋溶土柱越短,N的峰期出现快;土壤颗粒越小,其对水分的吸持能力较强,N随水向下迁移的速度则减慢。本试验旨在为研究和监测农田土壤中N的淋溶及其地下水的污染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有机碳(SOC)、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制,为旱作农田耕作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2003~2013年连续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传统耕作(CT)、少耕(RT)和免耕(NT)3种耕作措施,分析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土壤0-20 cm含水量、作物耗水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年际变化和耕作处理间的差异,并对玉米产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少耕、免耕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11年平均值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1.2%和3.4%;至2013年少耕、免耕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了5.53和3.29 g/kg;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净增加速率分别为C 0.365和0.754t/(hm2·a)。2)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少耕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好2003~2013年均产量为5.83t/hm~2,较传统耕作提高了14.7%;免耕次之,年均产量为5.39 t/hm~2,较传统耕作增产6.1%。3)各耕作处理玉米产量与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程关系,与作物耗水量之间具有显著的乘幂方程关系。4)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减少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免耕土壤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高2003-2013年平均含水量为15.2%,较传统耕作和少耕提高了1.90和1.66个百分点,且生育期耗水量最少2003~2013年均耗水量为403.5 mm,较传统耕作和少耕减少了16.1 mm和7.6 mm;少耕、免耕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6.1%和10.2%,降水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提高13.9%和5.8%。【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减少作物耗水量,从而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种耕作措施中以少耕效果最好,免耕次之在旱作农田推广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措施是一种增产、节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液膜-施肥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在山西寿阳地区旱作春玉米保护性耕作试验基础上,增加液态地膜覆盖处理和肥料用量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液膜-施肥配合措施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利用、作物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比较,采用液态地膜覆盖后,免耕土壤苗期地表温度提高0.5~2℃,春玉米出苗数提高18%以上;玉米增产约5%;0~200 cm土壤水分增加21 mm;ET增加12 mm,为改善旱作保护性耕作-液膜-施肥管理综合技术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区农田优化施肥技术防治立体污染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指出,华北平原区施肥对农田环境可能造成的立体污染主要包括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以及农产品的污染。施肥对地表水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白洋淀污染物中氮磷的输入量分别占总输入量的50.6%和34.1%;施肥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超标;施肥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增加了N2O的排放,整个华北平原区因氮肥施用导致的N2O排放量每年约为2.25万t;施肥对土壤的污染包括重金属累积、养分失调、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多个方面;施肥对农产品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硝酸盐超标和重金属污染。农田优化施肥技术如控制肥料用量、平衡施肥、水肥合理配合、适当的施肥方法与施肥时期、缓控释肥料的应用等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制或减少农田立体污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温室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氮条件对黄瓜产量、品质以及植株生长特性、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条件下,减量灌水处理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菜农习惯灌水处理,其中处理W2N1 200比W1N1 200提高了2.89%,处理W2N900比W1N900提高了6.14%。减量灌水条件下,减施氮50%处理(W2N600)与习惯施氮处理(W2N1 200)相比,黄瓜产量以及果实Vc、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5.43%、7.22%、12.90%,而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了13.54%。通过试验得出,目前河北省温室蔬菜生产节水、节肥潜力很大,通过实时监控水分含量,采取比当地农民习惯用量减水30%、减氮25%~50%的措施,不仅能维持黄瓜较好的生长特性,提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而且能保证黄瓜的产量,改善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2007~2009年3年对棉花生长发育、棉花产量及品质的数据分析,探讨了海冰水灌溉及海冰水施加聚丙烯酰胺(PAM)的灌溉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筛选了海冰水施加PAM时的高效施肥方式.发现海冰水比井水更能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及品质、产量的提高,海冰水施加PAM的灌溉方式显著优于其它3种灌溉模式,PAM的作用在开荒耕种的第一年更为突出.海冰水施加队M时,无机肥石膏配施的施肥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的作用为最佳,4种施肥方式对棉花品质各项指标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矿化度为3 g/L的海冰水取代井水灌溉棉花盐碱地,不但能增收,还能有效缓解当地日益紧缺的淡水资源.海冰水灌溉可望成为棉花盐碱地新的有效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9.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的增汇效应是全球变化研究内容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基于土地动态模拟系统(DLS)模拟了2012与2020年全国栅格尺度的农田分布,同时利用基于遥感反演的1988、2000年农田分布数据,应用CENTURY模型模拟了实施免耕、秸秆还田措施下中国1988~2020年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1988~2000年、2000~2012年与2012~2020年3个时段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情况,揭示了九大农业生态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在不实施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的情况下,1988~200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呈增长态势;而2000~2012年的全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2012~2020年间,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土壤有机碳贮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2000~2012年间显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秸秆还田与免耕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增加,同时这两种管理措施的增汇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增汇效果相对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制订和实施农田增汇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并保障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七五”计划旱农科研项目以来,农林保水剂作为抗旱保水产品受到关注。《农林保水剂》(NY 886)农业行业标准2004年颁布,2010、2016和2022年3次修改,但至今缺乏相关配套的田间试验效果评价体系,极大影响其推广应用。本文结合国内外30多年来的相关研发与应用文献分析,针对农林保水剂应用对土壤保水、作物用水、作物产量及其环境影响等效果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1)保水剂适用于改善土壤蓄水保水性能,对旱作地区作物抗旱保苗、节水增产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在砂质土壤上。(2)提出农林保水剂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贮水量、作物耗水量、作物产量及其WUE等指标,以适用于农林保水剂产品的田间试验效果评价。(3)根据农林保水剂对作物产量增减不一和增产与收益不统一等现象,提出农林保水剂应用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明确作物适宜的保水剂类型及其施用方式和用量。(4)农林保水剂产品(以聚丙烯酰胺(PAM)和聚丙烯酸(PAA)型材料为主)的环境安全性主要涉及残留单体(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的生物毒性,以及材料的降解性等。市场上部分PAM和PAA相关产品分别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