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花生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病毒病,在我省主要包括花生斑驳病毒,约占70%;花生花叶病毒,约占20%,花生矮化病毒,约占10%等三种类型的病毒病,有时亦混合发生为害。曾于1976年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流行过,山东花生产区也遭此害。目前该病害随着生产制度的变化和田间管理的加强虽然未大流行过,但是该病害(尤其是花生斑驳病毒)在最近几年内从未减轻过,如邹县、莱西、蓬莱等地均常有发生。为了探讨花生病毒病  相似文献   
2.
花生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六十年代以来,在山东省逐渐蔓延起来的主要病害,面积已达20万亩以上。一般发病率5~10%,重者达50%以上。该病每年6月初始见,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盛期,累计病株数符合y=de~(-(b/x))曲线。本病的发生与土壤含砂率有密切关系。含砂量越高,发病越重(r=0.8956~*)。在相同土壤中,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发病呈负相关(r=-0.905~*)。试验示范证实,采用以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病措施,是防治本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推广面积在3万亩以上。氯化苦处理土壤也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花生根结线虫病是由Neal 1889年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首先在花生上发现,定名Meloidogyne arenaria。其后Chi-twood1949年在马铃薯上又发现了另一种,定名M.hapla。据报导国外多用滴滴混剂、二氯异丙醚、二溴氯丙烷、氯化苦等处理土壤。我国早在1952年,首先由山东农业厅、山东农科所等单位在荣成县花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花生矮化病毒病是山东省七十年代发生的一种新的病毒病,1976—1977年在山东一度严重流行,一般病株率在20—30%,重者达60%以上。受害轻的一般损失20%左右,个别严重地块每亩只收20多斤。1979年后,病情显著减轻,田间病株率在1—10%之间。 关于该病的研究在我国未见报导,尚无明确的鉴定与研究结果。为此,两年多来,我们对其症状、病原、寄主植物、传毒途径及物化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60)钴γ射线照射花生仁对病虫影响,我们进行了一些初步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报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60)钴γ射线照射的时间和剂量 1、1981年11月照射的剂量有: ①2万伦琴;②10万伦琴; ③20万伦琴;④对照(不照射)等处理。 2、1982年5月照射的剂量有: ①2万伦琴;②10万伦琴; ③对照(不照射)处理。 3、1982年12月照射的剂量有: ①10万伦琴;②对照(不照射)等处  相似文献   
6.
花生斑驳病又叫“花生花叶病”、“毒素病”、“孤老”。是北方花生产区发生最为普遍的花生病毒病之一。俞大绂早在1939年首先报导了山东泰安、兗州等地的花生发生过该病。1959年周家炽报导了北京郊区的花生花叶病。1976年,辽宁、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省花生主要产区花生斑驳病大流行;山东省临沂、烟台、泰安、济宁、潍坊等地区约有100  相似文献   
7.
花生矮化病(又称矮缩病和孤老病)是山东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L.)上近几年发生的一种新的病毒病。据调查1976—1977年在山东的部分花生产区曾严重流行,一般病株率在20—30%,严重的高达60%以上,损失率达20—30%,重者为50%以上,个别地块单产只有20—30斤,几乎绝产。但1979年后病情明显下降,而且年度间发病程度差异很大。 感病花生的主要症状是花生主茎和分枝的节间显著缩短,植株特别矮小,株高只有健株的1/4至1/2(封3图1),整株叶形变小,叶片呈皱缩状,变厚、变硬、开花很少,甚至不开花。矮化严重的病株,大部分不结果或结几个小果,果仁大  相似文献   
8.
花生青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国外报导花生青枯病最早于1905年发现于东印度,相继在东南亚各国、南非、苏丹、乌干达、美国等也作了报导。我国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近年来在山东、江苏以及辽宁、河北等省也有发生。 近年来,该病已在我省的4个地区10余个县、市相继发生,以临沂地区较为严重。全省发病面积20余万亩。发病株率一般在10—2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产,严重威胁病区花生生产的发展。1974—1981年我们深入病区对该病开展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在我省的消长规律,试验推广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主要研究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花生斑驳病毒(PMV)是当今世界各国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花生病害。 受PMV侵害的花生出现系统性斑驳花叶,严重时整株矮化,对花生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除此之外,PMV侵染花生、大豆后,对两种作物籽仁的脂肪酸及氨基酸影响都有报道。据坦斯奇等1975年报道大豆感染病毒病(包括PMV的侵染)后,对大豆粒中脂肪酸有显著的影响。赫维斯等1979年报道,在高抗、中抗和易感的三个花生种质接种PMV后,其对花生籽仁内亚油酸的影响最大,对总氨基酸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