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5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肉用仔鸡饲养场作同期饲养对比试验。试验鸡群场一分两组:一组试验组用中草药、EM制剂,饲料中及临床不使用抗生素和化学抗菌剂;二组对照组1~5日龄、21~24日龄、30~35日龄饮水服用喹诺酮类药物。试验鸡群场二:仅1~5日龄饮水服用环丙沙星,其后临床再不使用药物;饲料添加抗球虫药地克珠利和防肠炎药卑霉素。试验结果表明:只有通过良好管理创造卫生的生长环境并合理使用中草药、EM,“无药肉鸡”饲养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疫苗发展史上 ,最令人欣慰的事件之一是 ,利用植物作“工厂”(植物反应器 )生产疫苗 ,即利用转基因植物技术生产疫苗的新技术。转基因植物疫苗与常规疫苗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 ,即只要有土地即可大规模生产 ;没有其它病原污染的机会 ;人、畜可通过直接食 (饲 )用而获得免疫力 ;贮运简单 ,不需提供特殊的低温条件 ;免疫原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食用后不会引起任何副作用。转基因用植物以香蕉、苹果、西红柿、黄瓜、香瓜和马铃薯等为好。因为人、畜食 (饲 )用瓜果蔬菜后 ,即可获得免疫原 ,产生免疫力。目前研制的转基因植物疫苗中 ,以产毒性大肠…  相似文献   
3.
对5例巴氏杆菌感染家兔的空肠与圆小囊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进行了组织化学与电镜的观察,发现在细菌感染导致的病变组织边缘、病变组织内血管附近结缔组织中及变性细胞周围组织的上皮下与黏膜下层都出现了大量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TB)阳性肥大细胞。电镜下,MC有的直接与变性细胞密切接触,有的则和血管内皮紧密相触,在此部位的血管内可见有淋巴细胞贴附填充。MC胞浆内充盈大量的特征性颗粒,有时这些颗粒向细胞表面突出形成边缘空隙,即形成所谓的脱颗粒管道,将颗粒内容物逐渐排除细胞外,遗留空腔。  相似文献   
4.
日粮锌、硒水平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微量元素锌和硒相互作用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将24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3组,分别饲喂添加有高锌高硒(锌1000mg/kg、硒5mg/kg)、低锌低硒(锌34mg/kg、硒0.08mg/kg)或常锌常硒(锌50mg/kg、硒0.15mg/kg)的日粮45d后,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盲肠扁桃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高锌高硒或低锌低硒组肉鸡的肠黏膜结构有明显的损伤,表现为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绒毛长度下降,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盲肠扁桃体的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出现肿胀,有的核消失,结缔组织增生,淋巴小结萎缩。尤其是高锌高硒组的损伤最为严重。而常锌常硒组肉鸡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的形态结构正常。结论:日粮中按锌50mg/kg、硒0.15mg/kg的比例添加,对于维持肠道黏膜的正常屏障结构是合适的。过高或过低的锌和硒对小肠黏膜有毒性作用,破坏其屏障功能;而且高锌和高硒可相互促进以增强其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肽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已经发现700多种肽类抗生素。这些肽类物质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核糖体合成的肽类抗生素,如短杆菌肽、多黏菌素和杆菌肽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另一类是由核糖体合成的肽类抗生素,是生物机体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抗微生物与一些恶性细胞的短肽。  相似文献   
6.
养殖生产消毒技术(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是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而要消灭和根除病原体,必不可少的办法就是消毒。消毒是兽医卫生防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预防和扑灭传染病的最重要的措施,其目的就是杀灭和根除病原,从而在根本上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从社会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兽医消毒工作也是防止和减少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人类环境卫生、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集约化养殖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消毒工作更显得突出重要。它已成为畜禽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尤其当发生疫情时经过防疫消毒可以减缓疫情的扩散,防止疫情的蔓延和传播,尽快控制和扑灭疫情。但是若消毒方法不当,例如消毒剂的选择不当、消毒液的浓度不足、操作程序不合理等等,即使是实施了消毒也不可能达到消毒的目的,这样疫情不仅不能得到及时地控制,还可能会向更大范围蔓延扩散。  相似文献   
7.
用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感染后12、24、48、96、168h和14d雏鸭血液、肝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血清中NO含量在接种后48h开始升高,一直持续到接种后96h,接种后7d恢复正常;肝脏组织中NO含量仅在接种后24h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在其他时间未表现有差异;脑组织中NO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没有变化。血清中的TNF和IL-2含量在接种后24h均表现升高,接种后96h降低,其他时间无改变。感染雏鸭的肝组织在接种后24h表现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变化,接种后48~96h呈增生性病变,而接种后各时期脑组织均呈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由此表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雏鸭体内NO、TNF和IL-2发生变化,并且与肝组织损伤、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泌尿生殖器官和消化等系统,可对不同日龄的鸡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IBV往往引起鸡只混合感染(如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可继发细菌性疾病,从而加重了对鸡群的危害。P物质是存在于呼吸道中并对呼吸道功能起着保护、调节作用的一种脑肠肽类物质,  相似文献   
9.
10.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细胞在内外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启动系列自身调节基因而发生的一种自主死亡过程。细胞凋亡中发生了系列不同于细胞坏死(necrosis)的形态学和生化事件,其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在病毒与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