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189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7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明确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及扩展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 白(GFP)标记的黑胫病菌株接菌油菜叶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菌株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结果 表明,接种油菜叶片7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长出芽管;17 h后,芽管侵入气孔;24 h后,分生孢子全部萌发;36 h后萌 发的芽管形成菌丝;120 h后,菌丝在叶片表皮细胞间隙蔓延,并侵入叶肉细胞。13 d后,菌丝侵入茎部皮层组织; 15 d后,菌丝在皮层细胞间隙蔓延,并侵染至茎表皮;21 d后,菌丝侵染至维管组织;23 d后,菌丝侵染至茎韧皮部; 25 d后,茎导管被侵染,并向木质部扩展。本研究发现的L. biglobosa 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可为油菜与黑 胫病菌互作的研究、黑胫病致病机理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在豫东地区,以7个中熟大果型西瓜品种为试材,以主栽品种"华之秀"为对照,对参试品种进行了地膜覆盖栽培小区比较试验,以评价各品种的生物学性状、产量、质量及综合抗性等指标,从而筛选出丰产性、适应性及品质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结果表明:"开抗3号"、"圣达尔"、"漯丰7号"、"凯旋2号"适合豫东地区进行地膜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忻定原盆地在发展高效日光温室上步伐很快,并得到财政、技术支持。而如何高效利用日光温室,增加农民收入,为市场提供充足的蔬菜品种以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利益,是我们技术推广部门的主要责任,通过几年的试验、实践我们总结了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5.
1育肥牛的选择肉牛育肥的效益一半取决于架子牛的选择。(1)育肥的架子牛要体型大、肩部平宽、胸宽深、背腰平直而宽、腹部圆大、肋骨弯曲、臀部宽大、头大、鼻孔大、嘴角大深、鼻镜宽大湿润、被毛细而亮、皮肤柔软而疏松并有弹性,  相似文献   
6.
7.
新时期兽医外科手术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十二五”建设的新时期,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水平、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要求兽医外科手术学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本研究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包括教学标准的修订、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设计的完善、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课程考核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密度增加的同时,各种传染性疾病呈现高发趋势。猪传染性疾病发生后,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行动迟缓,生理指标失衡,甚至引发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某些人畜共患病还会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在疫病防控过程中,需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体等角度出发,减少养殖环境病原数量,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确保生猪健康生长。该文主要结合一个乡镇的疫病流行特点,分析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防治猪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地麦-豆轮作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PT)3种耕作方式,分析了定位试验9 a(2009—2019年)后小麦收获期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其调控效应与其作业深度相关。RT较PT有利于降低0~15 cm土层但增加15~35 cm土层容重,NT较RT和PT显著降低了0~5、15~35、35~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变化规律与容重相反。各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5 cm土层和15~35 cm土层规律一致,0~5 cm土层均以NT最优,分别较最低值处理(PT)显著提高16.7%、53.2%、15.9%、23.6%、18.0%、34.7%和29.0%;15~35 cm土层均以PT最优,分别较最低值处理(NT)显著提高18.3%、23.4%、53.4%、...  相似文献   
10.
正一、玉米播种期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减少虫源及时销毁或封存玉米秸秆以减少玉米螟、桃蛀螟、灰飞虱等虫源。玉米螟防治强调秋季秸秆还田,减少虫源基数。玉米播种前,清除田间、田边、沟边杂草。合理安排种植方式和播种时间,减少灰飞虱的传毒几率,预防粗缩病。(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每667m~2用14%毒死蜱颗粒剂1.5kg或50%辛硫磷乳油0.5kg,拌干细土50kg,均匀撒施全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