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3篇
农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天山西部根据生境特点设置90个1m×1m草本样方,研究了天山云杉林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共调查到162种草本植物,隶属于34科、110属。草本植物多样性季节变化明显,生长季内物种数、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单峰型分布,即6、7月最高,4、9月最低。不同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明显,阴坡和林缘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林冠干扰明显的生境中物种多样性最低。因此,草本植物多样性季节变化受微生境和人为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野生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引种研究,分离出优良棱柄马鞍菌菌种,并在原始云杉(Picea asperata)林下仿生种植,既提高了棱柄马鞍菌野生资源量,并掌握了其仿生种植技术,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下产业发展,还有效推动了棱柄马鞍菌野生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选择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按海拔、坡向、坡度、坡位等设置青海云杉林固定样地共10块,开展青海云杉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乔木层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16.19t hm~(-2),平均净生产力为1.36t hm~(-2)a~(-1)。海拔2 800m段是青海云杉林生长的最佳地段,生物量和年净生产力均为最大;从海拔2 800m开始,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呈降低趋势;海拔3 300m林线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达到最低。青海云杉林生物量及净生产力与林分树高和林龄显著相关(P0.05),与胸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简要说明了黄南州天然云杉林和油松林小蠹虫的为害状况,分述了天然云杉林常见的16种小蠹虫和油松林常见的2种小蠹虫的形态和主要识别特征,为今后小蠹虫的监测管理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间伐后出现风倒、枯死现象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林间伐迹地保留林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认为祁连山林区提质增量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森林郁闭度以0.65-0.75为宜,采伐强度应在15%以下。  相似文献   
6.
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分布着大量云杉林,从60年代到90年代末,各大山区林场进行了大规模更新造林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面积云杉幼林郁闭成林,随着树龄的增长,林木个体营养面积得不到满足,林分密度逐渐增大,直接影响了林木个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梢斑螟是松类枝梢的主要害虫,在发生严重的地区,常常造成大面积的枯枝断梢,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一害虫的危害,维护森林健康和生态安全,我们在寿鹿山自然保护区的青海云杉林(主要为人工林)中对这一害虫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调查,以便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东峡林区青海云杉天然更新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东峡林区天然更新情况的调查分析,作出该林区不同类型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能力评价。其中云杉、桦树、山杨我林和灌木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最好。草甸青海云杉林无天然更新能力。同时,林分郁闭度也是影响天然更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祁连山北坡中段的大野口流域,沿海拔梯度(2 500~3 300 m)调查了青海云杉中龄林的结构,并分海拔段(每100 m)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密度较大但树木个体较小,密度、胸径、树高和冠幅直径(平均值±SD)分别为1 550±628 株·hm-2、13.9±6.2 cm、8.1±3.7 m和3.3±1.7 m。随海拔升高,密度降低、平均胸径和冠幅直径增加,平均树高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2)研究区森林的径级组成以小树(DBH: 5~12.5 cm)和中树(DBH: 12.5~22.5 cm)为主,树高(H)以6~12 m的树木为主。随海拔升高,林内幼树(DBH≤5 cm)比例基本稳定,小树比例略有下降,中树比例呈"单峰"变化,峰值在2 800~2 900 m,大树(DBH>22.5 cm)比例增加。H≤6 m的树木比例呈"V"字型变化,在海拔2 800~2 900 m最低,H为6~12 m和H>12 m的树木比例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分别在海拔2 600~2 700 m和海拔2 800~2 900 m。3)林分高径比介于0.45~0.73,胸高断面积介于7.86~33.32 m2·hm-2,随海拔升高两者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分析表明,随海拔升高,青海云杉林的结构呈明显变化,并在中间海拔区(海拔2 800~2 900 m)达到最优。因此,分海拔区段建立森林结构与水文过程的定量关系并进行生态水文模型的参数设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Picea mongolica is an endemic but endangered species in China. The spruce forest is only found in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initial response of the quantity and refilling process of fine roots in an artificial canopy gap with a diameter of 36 m in a P. mongolica forest. Under the canopy, the fine root length densities of trees, shrubs and herbs were 2,622, 864 and 3,086 m·m–2, respectively. The fine root biomass of trees, shrubs and herbs were 148, 62 and 65 g·m–2, resp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