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篇
  1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纯N用量、K20用量对留叶枝棉花籽棉产量与霜前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20用量对籽棉产量影响很小,纯N用量与籽棉产量呈直线回归关系;种植密度和纯N用量存在反向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籽棉产量,在纯N施用量小时增加密度能增产,当纯N施用较多时适当减少密度对增产有利。K2O用量增加可提高霜前籽棉产量,但过量使用会降低霜前籽棉产量;种植密度同纯N用量也存在反向交互作用,共同影响霜前籽棉产量,在纯N用量小时增加密度可增加霜前籽棉产量,当增加纯N用量时适当减少密度能提高霜前籽棉产量。根据电子计算机进行的模拟仿真试验,本试验在在籽棉单产3750-4125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000-3300kg/hm2、籽棉单产4125-4500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300-3600kg/hm2、在籽棉单产>4500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600kg/hm2条件下,其产量与品质兼顾的优化措施组合方案分别为:种植密度29831~31938株/hm2纯N用量266.95~304.88kg/hm2K20用量185.71~213.62kg/hm2;种植密度27022~31424株/hm2纯N用量259.08~334.17kg/hm2K20用量166.95~218.39kg/hm2;种植密度17870~20310株/hm2纯N用量444.42~488.35kg/hm2K20用量144.24~209.71kg/hm2  相似文献   
2.
棉花叶枝发生特点及其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我国的棉花栽培管理措施仍滞留在去叶枝、抹赘芽、中耕培表耕细作的管理阶段上,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用工多,费力费时,比较效益低。一研究旨在探讨棉花叶枝的发生、增产机理和对产量的贡献,寻求棉花的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抗虫杂交棉新品种W8225已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适应留叶枝栽培棉区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我们于2005-2006年开展了W8225留叶枝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W8225留叶枝栽培措施的最优组合方案为:每hm^2栽培密度27000株,施尿素525kg、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225kg,摘早蕾8个户蛛。  相似文献   
4.
以百棉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留叶枝条件下,产量、纤维品质和棉铃空间分布随种植密度(1.5万、3.0万、4.5万、6.0万、7.5万株/hm2)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子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3.0万~6.0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差异不显著,达4 502.5~4 732.7 kg/hm2,整株纤维品质无显著变化;主茎和叶枝的铃数、铃重亦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叶枝的下降幅度大于主茎;主茎铃数和子棉产量占整株比例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叶枝则相反;叶枝铃数和子棉产量空间分布与主茎相似,试验密度范围内,以中下层(1~10台果枝)和内围(1~2果节)为主体,叶枝中下层和内围子棉产量分别为整株叶枝的90.9%~95.3%和88.0%~95.9%,主茎中下层和内围子棉产量为整个主茎的81.9%~92.9%和75.7%~96.3%。  相似文献   
5.
棉花留叶枝不同品种与密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棉花留叶枝如何建立高产高效群体进行了试验研究,选择具有性的两个品种,一个是植株较小,较早熟的杂交棉徐杂2号,另一个是植株高大,中熟的常规棉徐203,留2个叶枝,设5个密度水平,试验表明两个品种都是在1500株/667m^2的密度水平下,产量最高,成棉单产均超过100kg,单株结铃数和叶枝成铃数也都居首位,产量结果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砂姜黑土区棉花不同叶枝留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8年研究了砂姜黑土区不同叶枝留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叶枝与常规整枝相比单株成铃增多,铃重大,成铃时空分布合理,烂铃减少,优质铃增加,但不同叶枝留量效果不同,T4效果最好,皮棉增产31.5%,霜前花率提高16.6%。  相似文献   
7.
华琼 《农家科技》1999,(6):10-10
<正> 棉花整枝能控制棉花营养生长,调节养料的分配,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果枝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并能改善棉田通风条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达到保蕾、多花、增铃和减少脱落的作用。 (一)去叶枝。去叶枝群众俗称“打分枝”。叶枝生长快,消耗养料多,抑制果枝生长和影响蕾铃发育,同时造成棉株下部枝叶繁茂,通风透光条件差,容易滋生病虫害。致使蕾铃脱落,所以应及时去掉。如果棉株生长过旺,也可将果枝下的叶枝和叶片一起打掉,群众称为“脱裤腿”。在  相似文献   
8.
棉花叶枝变果枝技术是棉花种植实现增产增收的简便而又有效途径;也是解决棉田中后期荫蔽、通透性及光合作用差、蕾铃脱落严重、贪青晚熟的有效措施;利用棉花再生性强的特性,在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补救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不同密度下棉花果枝、叶枝特征及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棉花果枝和叶枝的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成铃特征以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田间密度试验小区,进行田间调查,并对样品进行室内测定.[结果]密度能明显影响植株形态,低密度A1处理的叶枝数为4台左右,明显高于高密度处理;果枝成铃数也相对较多,与最少的A5处理相差4个棉铃.单株干物质积累差异显著,尤其是叶枝,A1与A5处理相差多达70 g/株.氮、磷、钾养分含量上,趋势基本一致,但果枝叶钾素含量高于叶枝叶.棉铃空间分布,内围铃占主导,其他成分所占比例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上、中、下各部分比例随密度变化各异,产量按密度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结论]低密度处理的叶枝干物质积累高,是产量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分积累各密度差异不大,产量形成主要依靠内围铃,皮棉产量最高为A3处理3 247.4 kg/hm2.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留叶枝棉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等密度(6.0万株.hm-2)下的传统整枝为对照,于2004—2005年研究了密度(1.5万~12.0万株.hm-2)对留叶枝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留叶枝棉的子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先升高后降低,但在3.0万~9.0万株.hm-2范围内无显著差异;单株铃数、铃重和纤维的麦克隆值则随密度增加显著下降。中等密度下,留叶枝棉的子棉产量在降雨较少的2004年与对照相当,但在降雨较多的2005年减产13.4%。在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留叶枝棉栽培的适宜密度为6.0万株.hm-2左右,多雨年份要注意防止群体过大造成郁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