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8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白僵菌高孢粉土洋结合法生产技术流程,重点介绍了白僵菌制剂在松毛虫、玉米螟防治中的应用,展望了白僵菌制剂在农林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全新世地层中27块样品的孢粉分析,根据其组合特征并结合表土花粉分析,本区全新世以来除了塔里木河中游隐域性植被成分随着河流改道变化频繁外,两侧显域性的早生、超旱生荒漠植被成分无明显变化,它们的生境反映了气候环境总的形势是持续干旱的。但全新世地层中孢粉种属和丰度的变化,蒿属、藜科和麻黄花粉相对数量的增减也说明了在干旱背景中本区气候有微弱的干湿波动,表现为全新世早期和晚期气候偏凉湿,中期气候干暖,但干暖期鼎盛阶段略湿。  相似文献   
3.
岱海游乐场孔孢粉分析及其2500年来古气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岱海游乐场钻孔剖面沉积物孢粉的定性、半定量分析,并结合岩性、岩相变化,初步恢复了该地区2500年来古植被、古气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岱海湖盆自2500年来植被类型有典型草原—灌丛草原—森林草原—灌丛草原的演化过程,古气候有较暖湿—较暖干—较冷干—较冷湿—较冷干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根据该地层剖面不同时期泥炭地层的孢粉类型、数量的变化,将该不同年龄段剖面中出现的孢粉划分为六个孢粉组合带。利用不同时段孢粉类型及数量变化所反映的森林生态环境,重塑了不同时期的古气候特征。可概括为:从距今1.6万年晚更新世晚期,经冰后期晚更新世与早全新世分界,再经中全新世至晚全新世直到目前,经历了冰后期一个短暂转暖期一寒冷一温冷到温暖一温暖微干一温凉一温暖这一变化趋势。雷波小海子地处凉山州东部边缘,临近金沙江河谷,由于受黄茅埂高山阻隔和金沙江河谷干热气候影响,故自1.6万年以来气候变化波动较小,而与布拖县西溪河火烈湖2.2万年以来古气候有不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林业、农业、地质和环境专家关注的热点地区.黄土地层中保存着大陆上最完整、最连续的古气候记录(顾兆炎,1991).黄土沉积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互沉积为特征.学者们已从各个角度来挖掘这些记录,以探寻最好的气候指标,提取可靠的古气候、古植被信息.  相似文献   
6.
 利用派罗宁B-黄色组分诱导孢粉素产生荧光的特异性,观察了水稻M 101品种以及它的无花粉型胞核雄性不育(GMS)突变体Ⅰ-15系花药绒毡层解体过程中孢粉素的行为。M-101品种花药绒毡层的解体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小孢子发育期,绒毡层主要分泌孢粉素;在花粉发育期,绒毡层主要降解非孢粉素物质。Ⅰ-15系花药绒毡层的解体过程虽然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但绒毡层解体的起始时间和阶段顺序性与M-101品种相似。对绒毡层解体过程孢粉素行为的有关事态及其与花粉发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靖边地区地处季风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为研究其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植被演替,文中根据靖边地区孢粉代用指标,结合AMS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植被演替.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经历了温凉偏湿-温暖湿润-温暖干燥-温暖偏湿-凉爽干旱5个阶段,植被演替划分为疏林草原-典型草原-...  相似文献   
8.
辛忠雷  陈陵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459-13463
在回顾孢粉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了西藏孢粉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不同分区不同沉积相中孢粉组合特征的描述,总结了西藏孢粉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对孢粉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白鹇湖沉积物柱芯孢粉组合的剖面变化分析,在有机质14C定年基础上,探讨了白鹇湖地区过去5.5 ka cal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5500-4500 aB.P.期间,各类植被比较丰富,气候温暖湿润;4500-2750 aB.P.期间,干旱草本和蕨类植物开始出现,是气候转变过渡期;2750-1500 aB.P.期间,木本植物组合类型发生明显变化,喜湿草本减少,耐旱草本增加,气候向温凉干旱化发展;1500 aB.P.至今,木本植被和喜湿草本继续减少,中生耐旱草本和蕨类植物数量继续大幅增加,干旱化趋势明显,植被组合向典型石漠化植被组合类型发展.白鹇湖沉积物剖面孢粉组合变化表明,该地区近5000a来气候变化以温度下降、降水减少为主要趋势,并存在明显的陆地植被退化现象.研究还揭示了自然气候变化事件(如气候持续干旱)可导致喀斯特地区发生石漠化,证实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具先天脆弱性.科学评估白鹇湖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对指导该地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具重要意义,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内容,尤其是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损失,是山区发生灾害地貌的主导外因。对长白山松江水文站阶地剖面的粒度参数和孢粉进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数据并与历史记录相校验,重建该区的气候环境演化特点与河流沉积物的相变过程。结果显示, 研究区自千年来经历了3次明显的气候波动,即800—686 a B.P. 气候凉湿;686—428 a B.P. 气候暖干;428 a B.P.—至今 气候以凉湿为主,但有明显向温暖偏干方向发展的趋势,与近几年全球变暖相一致。剖面沉积结构显示,在几百年时间内发生三期河床波动,与气候的快速转变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加强上游河流的水土保持工作并注意对两岸采石与就地取沙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