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81篇
农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10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小陇山白皮松资源的分布规律、生长习性、保护现状,提出了以后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天水小陇山锐齿栎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全N含量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土壤全N与群落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随发育阶段土壤全N含量呈稳定的变化趋势。发育中期 ,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增加 ,全N含量呈“V”型变化趋势 ,随丰富度指数增加 ,全N含量呈逐渐减小趋势 ;发育后期 ,随着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增加 ,全N呈逐渐增加趋势 ,随着均匀度的增加 ,全N变化不明显 ;发育末期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趋于稳定 ,土壤全N含量不稳定 ,随丰富度指数的升高 ,全N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甘肃林业》2011,(4):18-21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始建于1962年,所辖林区位于秦岭西段,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汀两大流域,是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场群之一,同时是国家重要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区和我省陇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4.
杜晓虎 《现代园艺》2023,(14):198-200
分析了小陇山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经营问题及其对策,概述了小陇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经营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传统和创新的对策措施,以促进小陇山地区天然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小陇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厚朴为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甘肃省小陇山林区有天然分布。生长于坡沟谷地,喜湿润肥沃的土壤,适应性强,定植易成活,生长快,叶形奇特,长圆状倒卵形,长22~45cm、宽10~24cm,花期5~6月两个月,花大而美丽,花白色,花直径10~15cm,芳香味浓。树皮可入药,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乡村、城市优良的绿化树种。1采种9月下旬,选健壮母树,当果鳞露出红色种子时将果实采下。选果大、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作种。2种子层积处理秋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小陇山林区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影响,以"麦积、仙人崖、石门、曲溪"4个片断林区的蝴蝶为研究对象,通过蝶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来判断人为干扰对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片断林区共观察和采集到蝶类12 567个,隶属10科、92属、197种。其中,蛱蝶科蝴蝶属和种最丰富,粉蝶科蝴蝶个体数量最多,而环蝶科、蚬蝶科和喙蝶科蝴蝶属、种和数量均最低。片段林区中人为干扰强的旅游区优势种群为常见种,人为干扰少的核心区和一般人为干扰的缓冲区常见种的优势现象不明显,但特有蝶类的属、种和个体数量比旅游区高。片断林区中,人为干扰少的核心区和一般人为干扰的缓冲区的蝶类属、种和数量的多度、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显著高于人为干扰强的旅游区,旅游区物种多样性最低。而且,蝴蝶属和个体数量的多度与人为干扰程度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因此,人为干扰导致的甘肃小陇山林区生境破碎化可明显降低该区蝴蝶物种多样性,而且存在特有蝶类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树高曲线是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结构调整、林木生长研究等方面的基础。以小陇山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is)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关系进行分析;运用SPASS17.0进行模型估计,选择一元线性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二次多项式和幂函数对树高曲线进行拟合,初步筛选出拟合精度较好的一元线性方程和二次项方程,用ForStat2.2做方程适应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用残差平方和、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指标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了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最适树高曲线为H=4.242+0.639D+0.004D2。  相似文献   
8.
小陇山麻沿林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幼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设置1 000m×30m样带,在样带内随机布置了12个20 m×20 m标准地,按株数设计3种(15%、25%、35%)间伐强度,0.0%为对照,3次重复;运用SVMS软件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特征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3种强度间伐后,油松在树种组成中的比例下降,一些阔叶更新树种在树种组成中的比例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25%强度间伐后林分中漆树分布株数是对照的2.5倍,35%强度间伐后林分中锐齿栎分布株数是对照的3.5倍;除15%间伐强度平均林层数高于对照外,25%和35%间伐强度平均林层数低于对照,间伐后上层分布树种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多;15%强度间伐后林分水平分布格局没有发生变化,25%和35%强度间伐后林分水平分布从随机分布转变为聚集分布状态;3种间伐强度间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68%、31.86%和58.10%,表示林木个体竞争大小的大小比数分别为0.497 8、0.4914、0.490 0,比对照(0.498 5)减小了,表示林木生长空间大小的开敞度分别是0.323 0、0.327 0、0.367 0,高于对照(0.2730);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混交度增加,从零度混交变为弱度混交,林木个体间竞争减弱,林木生长空间扩大,从不足到基本充足。间伐1a后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分别是对照的6.0、12.5、13.1倍,间伐增加了天然更新能力,增强了林分活力。3种间伐强度中,15%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证明,小陇山林区中幼龄期的油松人工林宜采用25%到35%间伐强度能有效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树种组成,增加林分活力;通过多次合理间伐强度措施的实施能有效促进林分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演替,为油松中幼龄人工林结构化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铜钱树是分布在小陇山林区南部的珍贵稀有树种,介绍了铜钱树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0.
杨桂梅 《种子科技》2023,(18):124-126
小陇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不乏具有观赏价值的种子植物。文章系统调查和分析了小陇山野生观赏种子植物的资源状况、分布特征、生物学特性、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探讨了其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引种驯化、组培快繁、杂交育种、风景园林建设等,指出存在的如资源退化、生态破坏、遗传污染等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保护和利用小陇山野生观赏种子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