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园艺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2~2014年采用样带法对22条样带开展掌叶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野生掌叶木现存量为37 809~66 917株之间的估计值,平均3.703 2株/hm2,最大胸径57 cm,最高16 m;分布海拔上限906 m;野生种群生长良好,受危害因子主要是村民生产活动带来的少量薪柴及家具用材;掌叶木为林区优势建群种,分布格局从次生林到原始森林均有分布,以次生林多见。另外,掌叶木野生种群幼苗严重不足,种群呈衰退趋势,并多处出现克隆繁殖现象。  相似文献   
2.
黄灿  覃文更  罗柳娟  韦秀廷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25-6326,6328
采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0个掌叶木样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有维管束植物60科102属123种,群落科属组成较为分散。群落垂直结构完整,成层现象明显。群落外貌以中型叶、单叶、全缘、纸质为主。群落物种丰富度排列顺序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除物种丰富度外,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排列顺序均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基岩裸露度与物种多样性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水分胁迫对掌叶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阐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对水分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方法]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5种(田间持水量为100%、80%、60%、50%、40%)处理对掌叶木1年生幼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处理⑤不能提供幼苗生长所需的水分,幼苗全部干枯死亡;处理①、②幼苗生长表现正常;处理③叶片大量变黄枯萎;处理④叶片大量枯萎脱落且在控水40 d后其存活率只有30%。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其苗高、地径、叶片数的增长量总体呈减小的趋势,根冠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以叶片数的减少量最大;不同处理下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均为:根>叶>茎。[结论]在水分亏缺条件下,植物幼苗地下部分生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掌叶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为了解掌叶木种群结构与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本文以贵州省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的掌叶木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对掌叶木种群进行调查,并对该种群的小生境状况、起源方式、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掌叶木以萌生方式为主,以石缝为其主要的小生境,种群空间分布主要呈集群型分布,种群幼龄木株数比例少而中、老龄木株数多、树高级不连续,从总体上看种群结构不连续,呈衰退型趋势。  相似文献   
5.
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结合前人的研究和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从生态学特征、繁殖关键技术、化学成分与开发利用以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综述了掌叶木的最新研究状况。结果表明:掌叶木在群落中竞争能力差,加之生境恶劣、自然更新困难,导致掌叶木数量日益减少,保护已迫在眉睫,通过利用有效的繁育技术措施,能提高育苗成活率,对掌叶木起到有效的保护。最后讨论目前掌叶木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随着育种与生物技术的提高,可筛选出适于喀斯特地区开发和利用的掌叶木种质资源,为掌叶木种群恢复和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掌叶木有性繁殖试验与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掌叶木种子进行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用0.05%-0.2%的GA3或NAA溶液处理种子,能使种子提早出苗,出苗率高于对照(清水处理),用2.4-D溶液处理种子,不能提早出苗,以0.05%的2.4-D处理种子比对照出苗率高,但0.1%或0.2溶液则抑制种子出苗;并对种子形态、发芽过程及幼苗形态特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模拟不同的光照条件(100%全光照、40%光照、20%光照、10%光照)进行盆栽试验,探讨不同光照条件对掌叶木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环境条件下,掌叶木1年生幼苗高生长量差异显著,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总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冠比均随光照强度降低而减少,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均为:叶根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叶片中SOD、MAD、质膜相对透性、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研究表明适当遮荫有利于掌叶木幼苗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芽苗移栽掌叶木的生长规律与密度调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将芽苗移栽的1年生掌叶木苗高生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移栽成活期(3月11日~4月10日)、生长初期(4月11日~7月10日)、速生期(7月11日~8月31日)和苗木硬化期(9月1日~10月20日),其中生长初期持续时间最长,达91d.对掌叶木进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掌叶木育苗的合理密度为60株· m-2,1年生苗平均高54.7cm,平均地径可达0.913cm,其合格苗可达2.9万株· 667m-2.针对1年生掌叶木各时期的生长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育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掌叶木种子为试材,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掌叶木去除种皮的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掌叶木种子萌发初期(0~2d),种子吸水打破休眠而合成少数POD、SOD同工酶;萌发中期(3~5d),种子开始萌动,胚根逐渐伸长,SOD和POD 2类同工酶均有新酶带合成,2类酶的种类、含量迅速增加,标志着种子开始萌发;萌发后期(6~9d),胚根继续伸长,子叶逐渐展开,胚芽开始生长,SOD、POD 2类同工酶酶含量有所减弱,但各同工酶的种类不减,仍有新酶合成。不同萌发时期同工酶的变化可作为掌叶木种子萌发各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为使‘毕单17号’在高海拔地区获得高产,通过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毕单17号’产量及其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所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各因子对产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结果表明,‘毕单17号’产量≥ 9850.00 kg/hm2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为:密度65805~70620 株/hm2,施纯N量449.85~485.1 kg/hm2,施P2O5量273.75~326.25 kg/hm2,施K2O量224.64~323.85 kg/hm2,且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 > 氮肥(纯N) > 磷肥(P2O5) > 钾肥(K2O),且氮、钾肥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