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58篇
  免费   938篇
  国内免费   1036篇
林业   3927篇
农学   982篇
基础科学   455篇
  2168篇
综合类   9225篇
农作物   721篇
水产渔业   1059篇
畜牧兽医   2885篇
园艺   1107篇
植物保护   803篇
  2024年   209篇
  2023年   705篇
  2022年   729篇
  2021年   677篇
  2020年   682篇
  2019年   760篇
  2018年   415篇
  2017年   620篇
  2016年   753篇
  2015年   752篇
  2014年   1027篇
  2013年   1086篇
  2012年   1286篇
  2011年   1277篇
  2010年   1151篇
  2009年   1185篇
  2008年   1302篇
  2007年   1063篇
  2006年   842篇
  2005年   811篇
  2004年   995篇
  2003年   967篇
  2002年   529篇
  2001年   501篇
  2000年   351篇
  1999年   308篇
  1998年   342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282篇
  1995年   259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92篇
  1990年   155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9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2.
泰莱盆地地下水类型丰富,水化学特征复杂,传统的水化学方法不适合大量数据的客观归类研究,复杂特征的地下水成因缺少全面认知.利用聚类分析对大量枯水期地下水数据分成ABC三大组,再细分成10小组,并结合含水层岩性分析水化学特征.利用Gibbs图分析得出三组地下水主要受岩石控制,同时也受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利用离子比值端元图得出ABC三组分别以溶滤硅酸岩、硅酸盐及碳酸盐、硅酸盐及蒸发岩控制为主.最后通过质量平衡模拟10小组类型水中多种矿物质成分的溶解量,发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Cl-含量影响较大.研究加深了研究区地下水复杂水化学特征分析及成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土壤通报》2020,(3):647-655
本文测定不同生长季节(3月、6月、10月)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的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群落组成,探讨了两者间的相关性,旨在为该区域受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3月相比,4个样点土壤全氮含量呈现6月增加、10月减少;其中:铵态氮含量6月减少、10月增加的变化趋势;(2)3月、6月、10月各样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丰度指数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530~3745、5018~6030、4121~5504,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该区域公路边坡土壤中门分类水平下的优势菌群;马赛菌属(Massil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是该区域属分类水平下的优势菌群;(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丰富度与土壤总氮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与铵态氮含量极显著(P<0.01)负相关,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丰富度与铵态氮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凤阳山海拔1 300~1 400 m处不同林分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酶活性及腐殖质质量分数,分析土壤腐殖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经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阔叶混交林、竹林、杉木林次之;胡敏酸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杉木林最低;富里酸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竹林最低。除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无统一规律外,4种林分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土壤随土层加深皆呈现降低趋势。土壤pH值、土壤密度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胡敏酸质量分数和富里酸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除磷酸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外,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胡敏酸质量分数和富里酸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腐殖质特征的影响较土层深度更显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较为合理且高效的石漠化植被修复的治理模式,为今后选择治理石漠化的植被组合提供参考依据.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设置样地,选择3种治理模式:模式一为针叶林(马尾松、柏木),模式二为阔叶林(壳斗类,杂灌),模式三为灌木林(荚蒾、杂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模式二治理下的土壤呈弱碱性,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模式,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罗尔斯通氏菌菌属(H16)、Gaiella、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Haliangium、子囊菌门(Ascomycoat)、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其优势菌属,且与土壤中大多数营养物质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石漠化治理效果表现为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三,所以模式二的石漠化治理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补播乡土物种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异针茅(Stipa alien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溚草(Koeleria cristat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扁蓿豆(Melissitus rutenic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混播组合,于201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天然草地上进行补播。试验采用方差比率法(Variance ratio,VR)、M.Godron贡献定率法(Contribution law)以及生物量稳定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5种组合补播后使得群落联结性降低、生物量稳定性增大,群落整体稳定性增强,正向着稳定方向发展;5种组合中,组合D (扁蓿豆+星星草+垂穗披碱草+异针茅+溚草)的生物量稳定性最大,是对草地恢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本试验筛选出了对草地生态修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为草地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延安市市区自然概况及道路现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延安市实际情况,提出了道路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延安各类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思路,以期为延安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