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3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8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风者,善行而数变。"中风的"风"是指猝然发作,病情迅速多变。中医所说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及脑栓塞)等。由于本病常为突然发作,故又称"脑卒中"。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神经细胞靶向沉默Smad7基因特性,同时进行沉默效果检测.方法以Smad7基因为靶目标,设计合成3条siRNA序列,进行细胞转染,利用Rea1time—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沉默效果,筛选出最有效的干扰序列,同时检测出最佳的转染浓度和转染时间.结果针对Smad7基因设计合成及筛选出靶向沉默Smad7基因的干扰序列(siRNA1);siRNA1的最佳转染浓度是4μg/mL;siRNA1的最佳转染时间是24h;siRNA1对Smad7的抑制效果优于其他干扰序列.结论siRNA1能有效沉默Smad7基因;lipofecta—mineTM2000可成功将siRNA1转染至神经细胞,转染效率较高;利用siRNA技术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致残、致死率相对较高的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与脑卒中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多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且超过90%颈动脉狭窄。各类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影响,主要包括年龄、家族史、性别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生活饮食习惯、心脏病、高脂血症等[1]。本研究探讨了脑卒中高危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对9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行l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检查,测定其QTcd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空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QTcd较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1),而缺血性脑卒中组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串较缺血性脑卒中总性期高(P<0.01);脑卒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比较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理可能与QTc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7.
杏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科常见疾病 ,其中多数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治疗该病常用复方丹参静滴 ,而应用杏丁与复方丹参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的报道不多 ,为肯定杏丁的价值 ,我们作了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与分组本组缺血性脑卒中 6 7例 ,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 [1 ] ,并经头颅 CT或 MRI证实 ;均为急性脑梗死发病 6 h后、72 h以内的急性期患者 ,但对伴有严重肝、心、肾疾病 ,或年龄在 70岁以上 ,或脑动脉炎、颅底异常血管网、脑血管畸形等病因所致脑梗死的患者除外。 6 7例随机分为 :治疗组 36例 ,其中男 2 4…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及脑卒中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胰岛素抵抗(IR)与高血压、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68例根据病变性质分为脑梗死组(A组)和脑出血组(B组),同期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高血压组(C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D组)。检测4组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CH)和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A、B两组的FINS显著高于D组(P〈0.01),其腋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低于D组(P〈0.01),C,D两组的FINS、I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高血压并急性脑卒中以及单纯高血压均存在IR,以前者尤为明显;IR为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即桥接治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7例(桥接治疗法)、对照组53例(rtPA静脉溶栓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前循环梗死血管(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再通率91.49%,对照组前循环梗死血管再通率50.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4 d、治疗28 d、治疗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1);根据mRS标准,观察组的预后良好87.23%,对照组预后良好52.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5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6.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桥接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优于rtPA静脉溶栓疗法,对于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针刺与其他常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8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辅以人工检索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过刊资料库,制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8篇文献,病例数2 557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对吞咽障碍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Z=12.51,P<0.000 01),且治疗组在改善MBI评分、SWAL-QOL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上无明显优势,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提高现代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和质量存在不足,仍需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