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97篇
农学   5篇
  9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林龄枫香子代性状变异与家系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布设在安徽祁门县的首批84个枫香子代测定林,分析比较了9年生与3年生两个不同林龄胸径、树高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等参数,并开展了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入选的家系名称、数量及名次出现较大差异,大部分家系胸径、树高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单株遗传力及遗传增益等参数估值,表现为随林龄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为枫香良种选育的适宜林龄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枫香DNA提取方法与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SDS、CTAB、高盐低pH值3种方法中选择了CTAB法作为枫香适合的DNA提取方法,同时构建了枫香DNA的PCR扩增程序,并从Mg^ 浓度、Taq酶用量、dNTP浓度、引物浓度、DNA模板用量等方面优化了PCR扩增程序。  相似文献   
3.
枫香的育苗栽培技术及其开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枫香的地理分布、利用价值和育苗栽培技术,分析了其开发利用前景,并针对其栽培利用现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地调查了红安天台山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纯林、枫香-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 Maxim)等阔叶混交林、枫香-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针阔混交林3种森林类型的12个样地,分别选用特卡钦科法、分层频度法评价各森林类型的更新等级和演替趋势。结果表明,3种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更新较差,幼苗数量比较少,主要受郁闭度、坡向、坡度和坡位的影响。阔叶纯林(枫香林)将演替为以枫香、锐齿槲栎和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为主要组成树种的阔叶混交林;以枫香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在一定时期内将演替为阔叶混交林;而针阔混交林将演替为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薛山 《保鲜与加工》2019,19(6):231-237
本文介绍了白背天葵的基本概况,包括生物学特性、来源与分布、栽培种植技术,系统地综述了营养价值、活性物质组成及生物学功效,并从中医学理论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阐述。此外,全面分析了白背天葵的研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相应的展望,以期为白背天葵的研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不同温度下饲养观察,对油松大蚜(Cinara formosana)生活史、种群动态、有效积温、天敌、物候预测和化学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大蚜1年可发生8代,6月中旬分化出有翅孤雌蚜并扩散,10月上旬性蚜交配产卵,以卵越冬;油松大蚜种群数量1年内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旬和9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中旬种群数量最低;油松大蚜不同虫态的发生与山桃(Prunus davidiana)、连翘(Forsythia suspense)、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和火炬树(Rhus typhina)的一些物候相吻合,可通过观察这些植物的物候来预测油松大蚜各虫态发生情况;油松大蚜优势天敌依次为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蚜茧蜂(未鉴定);油松大蚜4个龄期的若虫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5、6.7、5.9、7.7、3.1℃,有效积温分别为48.6、49.3、67.4、62.7、291.7日·度;胶带-药膜法防治油松大蚜效果显著,14 d后处理区校正虫口减退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观赏海藻大规模微繁技术,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台湾锯齿藻(Prionitis formosana)和海木耳藻(Sarcodia montagneana)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台湾锯齿藻在35℃的条件下死亡,5~15℃藻体负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盐度为22条件下生长正常,其余盐度下均生长不良;叶绿素含量在25℃和盐度22时达到最高。海木耳藻在5℃与35℃时出现死亡,5~15℃时负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盐度为10,其余盐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生长率下降;叶绿素含量在30℃和盐度10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8.
对34个枫香家系段木栽培木耳的研究表明,不同家系木耳生产能力相差悬殊,34个家系均大于ck,增产幅度高达52.35%-504.71%。大于平均值25%-59%的家系有7个,大于平均值60%的有8#(77.99%)、52#(62.45%)、118#(98.53%)3个家系。但同一家系内不同株间,同一株内不同段木间,木耳产量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亚热带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幼林的光合生态特性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是湖南乃至亚热带地区极具发展前景的阔叶纸浆原料林树种.为了系统研究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在湖南的适应性,对四川桤木、台湾桤木4年生幼林的主要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桤木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有单峰与双峰曲线两种类型,四川桤木光合作用日变化在6月、9月净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型,4月和10月、11月净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型;台湾桤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4月、6月、10月和11月呈双峰曲线型,而9月份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一年中以6月份的净光合速率峰值最高,分别达18.68和23.51μmol/m2.s,10月或11月最低.(2)两种桤木光照强度日变化始终成单峰曲线,只是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在4月、6月和9月,光照强度峰值在中午12:00~13:00出现,10月光照强度以中午12:00最高,11月13:00最高;一年中,光照强度峰值6月份最高(1 800μmol/m2.s),11月份的最小,仅1 260μmol/m2.s.(3)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面水气压亏缺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趋势规律和净光合速率一致,两种桤木的蒸腾速率和叶面水气压亏缺的日变化有单峰与双峰曲线两种类型;一年中两种桤木蒸腾速率峰值均以6月份的的峰值最高为8.10 mol/m2.s(台湾桤木)和6.38 mol/m2.s(四川桤木),其次是4月份,在11月份的蒸腾速率的峰值最小;两种桤木的叶面水气压亏缺峰值均以6月最高,其次是9月、10月,生长初期的4月份和末期的11月份较小.(4)四川桤木光饱和点为262~468μmol/m2.s,光补偿点介于11~104μmol/m2.s,不同部位的叶片和不同季节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有差异;台湾桤木的光饱和点介于288~409μmol/m2.s,光补偿点为14~102μmol/m2.s,二种桤木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即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林檎的生物学特性、叶的化学成分及在不同时期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综述了林檎的开发利甲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