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9篇
林业   23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川硬皮肿腿蜂雌蜂触角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扫描电镜对川硬皮肿腿蜂两种类型雌蜂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雌蜂触角上有18种感器,其中有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刺形感器Ⅰ型,锥形感器Ⅰ型,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Ⅱ型,钟形感器,坛形感器,板形感器,柱形感器Ⅰ型、Ⅱ型,长锥形感器和边缘感器为两种类型共有,仅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毛形感器Ⅳ型、锥形感器Ⅱ型只在有翅雌蜂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Ⅲ型、刺形感器Ⅱ型只在无翅雌蜂中存在。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主动传染松墨天牛的室内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个体大小对川蜂能否成功寄生影响很大,在4龄天牛幼虫上,川蜂不能寄生;3龄幼虫中,以每头10蜂处理的寄生率达到70%,以每头5蜂处理的寄生率为40%,寄生成功后川蜂能在寄主上完成生活史。Bxs菌株对川蜂的毒力不强,可以忽略白僵菌对川蜂的毒力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  相似文献   
4.
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柳树星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开书  周祖基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04-3105
星天牛是一类以杨树、柳树等为食的蛀干害虫,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来防治其幼虫,结果表明,川硬上肿腿蜂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最高可达43.63%,最低的也可达5.17%,2次平均可达26.93%。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星天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管氏肿腿蜂是多种林木钻蛀性害虫的抑性寄生蜂,雌蜂通过蜇刺抑制寄主氧化反应。为明确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运用考马斯亮蓝法、蒽酮比色法和残余法,对蜇刺后第0日(初始组)、第2日(寄主初麻痹时)、第14日(子代幼蜂初孵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松墨天牛幼虫体质量、蛋白质、总糖和脂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质量持续下降;体内蛋白质含量在寄主麻痹初期极显著升高,而在幼蜂初孵时则极显著下降;脂质含量在寄主初麻痹时未见显著变化,而幼蜂孵化前升高显著;但寄主体内的总糖含量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寄生寄主,对寄主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质代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是松柏类等林木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山东泰安、威海等地发生严重。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杀、饵木诱杀和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与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等无公害技术对褐梗天牛进行了室内外防治研究。Ⅱ号引诱剂诱捕效果最好,30 d平均诱捕量为69头。饵木诱杀每个样木平均诱捕量为63头。管氏肿腿蜂防治褐梗天牛幼虫的室内效果最高达71.00%,不同蜂虫比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对直径为10~15 cm被害木中的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为8.43%。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效果较好,室内当花绒寄甲成虫和天牛幼虫量为5:1时的寄生率最高,为80.02%;林间每株树释放20头花绒寄甲成虫的寄生率最高,达58.80%。结果表明,这几种防治技术都对褐梗天牛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防治中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用于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类群--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 Latreille 1809的种类进行了订正性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硬皮肿腿蜂属共有4个种,分别是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 1983,川硬皮肿腿蜂S. sichuanensis Xiao 1995,海南硬皮肿腿蜂 S. hainanica Xiao 1995和白蜡吉丁肿腿蜂S. pupariae Yang et Yao 2012,另有1疑似分布种--哈氏肿腿蜂S. harmandi Buysson 1903。编制了区分这5个种的检索表。研究认为,日本和韩国专家将我国的管氏肿腿蜂更名为哈氏肿腿蜂(作为同物异名)是不合适的,管氏肿腿蜂应为一个有效种。对管氏肿腿蜂根据模式标本进行了再描述,提供了形态特征照片图;也引述了日本学者Terayama(2006)对哈氏肿腿蜂的再描述,以便区分这两个种。并以对照表的形式,给出了区分这两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同时也对作者2012年发表在美国的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uy of America 上的新种--白蜡吉丁肿腿蜂做了简要描述,附有该种的形态特征照片图,并记述了该种的生物学、行为学特性,以便国内学者鉴定该种时参考。研究发现白蜡吉丁肿腿蜂也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nsoni、咖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和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及苹小吉丁A. mali等我国多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是一种可利用于防治这些害虫的优秀天敌。  相似文献   
8.
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肿腿蜂可有效防治天牛类蛀干类害虫,但还未见利用肿腿蜂防治云杉花墨天牛试验。为了验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尽快筛选出控制云杉花墨天牛的有效肿腿蜂种类,本文在室内将云杉花墨天牛幼虫接入红松木段来模拟天牛生长的自然条件,设置了不同的益害比(4:1、2:1、1:1和1:2)来释放肿腿蜂,测定了3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同时利用以上3种肿腿蜂中全国应用最广泛的管氏肿腿蜂对该天牛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相同益害比的三种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当三种肿腿蜂的益害比为4: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中管氏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5.65%,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1.43%,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1.90%;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的益害比为2: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平均为39.20%。根据结果可知管氏肿腿蜂是三种肿腿蜂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蜂种,可尝试用于野外防治实践;建议在野外释放以益害比为2:1为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驯化川硬皮肿腿蜂生物防治松褐天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利用川硬皮肿腿蜂的学习行为,用马尾松枝条对其驯化,以求提高川硬皮肿腿蜂在马尾松上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搜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多代的驯化,川硬皮肿腿蜂对马尾松挥发物趋避性明显降低,适应了松褐天牛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了在马尾松上对松褐天牛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10.
谭毅  周祖基 《林业科学》2003,39(3):76-84,t001,t002
替代寄主 (Coleoptera)被川硬皮肿腿蜂 (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雌成蜂寄生后第 10d ,虫体肌肉组织的结构、与骨骼的连接、脂肪组织以及消化道、马氏管、气管等组织系统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寄主机体蛋白、氨基酸含量和蛋白水解酶活力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寄生后第 3~ 6d ,寄主体内蛋白质含量急剧下降 ,第 10d达最低值 340 8780mg·g- 1 ,比寄生当天降低了 17 0 0 % ;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则逐渐上升 ,第 10d达最大值 2 2 36 2 7mg·g- 1 ,比寄生当天增加了 4 2 4 5 % ,其中Ser、Gly、Ala、Val、Met、Phe、Ile、Leu、Lys、Trp等 10种游离氨基酸组分变化趋势与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在所检测的 17种游离氨基酸中 ,各寄生时期含量最高者除寄生后第 1d为Tyr外 ,第 3、6、10d均为Ala ,且其含量变化明显 ;而对照各期含量最高者均为Tyr。寄生后第 1~ 3d ,蛋白酶活力迅速上升 ,第 3d达最大值 6 34 786 8μgTyr·g- 1 ·min- 1 ,然后逐渐下降 ,到第 10d接近寄生当天的水平。本文还就替代寄主的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川硬皮肿腿蜂的氨基酸营养生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