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的生境需求,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小河沟保护区内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在生境利用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与羚牛、川金丝猴相比较,大熊猫对环境有着更多的特殊生境需求。与环境样方(对照)相比较,大熊猫生境中的郁闭度和乔木密度都比较小,竹子盖度和竹子密度都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羚牛生境中的乔木密度比较小;川金丝猴生境中的灌木盖度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察比较秦岭羚牛与黑斑牛羚(Connochaetes taurinus)运用头上2只洞角的争偶攻击行为,采用野外观察与录像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了2种动物的部分攻击行为,通过比较攻击行为差异,证明秦岭羚牛的角在争偶攻击行为中还有瞄准对方角的作用,可以准确的将自己的角顶到对方的角。  相似文献   
3.
郭文利 《野生动物》2011,32(1):18-19,35
对上海动物园笼养羚牛种群20 a间的繁殖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笼养羚牛和野生羚牛的各项繁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笼养条件下出生的雌性和雄性羚牛个体的首次成功繁殖年龄分别为4岁和5岁;笼养条件下出生的羚牛包括26只雌性和11只雄性,雌雄性比为2.36:1;羚牛的出生主要集中在1~4月,3月出生的个体最多;笼养羚牛首次繁殖年龄和幼仔出生季节与野生羚牛不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羚牛繁殖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保护,于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对13头秦岭羚牛的白昼行为进行了观察.通过全事件扫描法和抽样法,对秦岭羚牛的日行为活动状况做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秦岭羚牛的幼仔和雌性群体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社会等级越高.(2)在雄性秦岭羚牛群体中,相对年轻的个体占有主动和享有群体便利条件的权利.(3)秦岭羚牛的群体识别能力极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周边环境进行熟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羚牛分类学地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和斑羚(青羊)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gene),并测序,结合GenBank检索序列,对9种偶蹄类动物、1种奇蹄类动物Cyt b gene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最优NJ树和唯一MP树)。通过本研究分析表明羚牛与羊亚科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将羚牛归入羊亚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级保护动物羚牛所分布的12种林分的22种食物,按照国家饲料分析标准方法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营养成分在同一林分中,草本与枝条的差异较大,基本上是枝条高于草本;不同林分中草本与草本、枝条与枝条以及各林分的综合营养成分差异也较大,其中综合营养价值最高的是桦桔竹林,较低的板粟林;而且12种林分的综合营养价值都低于对照饲料。  相似文献   
7.
刘道强 《野生动物》2012,33(1):8-10
记录了南昌动物园l雄1雌2只扭角羚的发情、交配、分娩、哺育等一系列繁殖行为,并与其栖息地野外行为习性进行了比较,为动物园在扭角羚的异地保护中制定科学的管理、营养及展出策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观察结果显示:与野生扭角羚的行为相比,一方面圈养扭角羚基本保持了其野生状态下的繁殖行为习性,如雌性表现出较强的母性行为。但另一方面,圈养扭角羚的群体行为比较单调、呆板,如雄性常有强制性的交配行为发生:圈养扭角羚的觅食行为受到动物园食谱的限制,在营养失衡时容易产生异食癖行为;圈养扭角羚在缺少自然隐蔽空间时,容易产生应激而引发亚健康状态,可导致雌性的繁殖失败。  相似文献   
8.
分离鉴定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开展羚牛细胞治疗与体细胞核移植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载体。分离培养来源于羚牛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通过定向诱导培养探究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表明,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维持正常核型,对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 CD105、CD73、CD90、CD166、CD44呈阳性,对 CD1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19(b细胞标记物),CD34(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45(泛白细胞标记物)和 HLA-DR均呈阴性,具有成脂、成骨与成软骨多向分化潜能。表明成功分离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与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羚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内源物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列为易危物种,但其被盗猎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在打击盗猎时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鉴定证据,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筛选特异的荧光定量PCR引物,以期准确区分羚牛与鸡、牛、羊、猪等家禽家畜的组织样品。结果表明,引物tk-p3和tk-p5在羚牛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鸡、牛、羊、猪,表明其可以在mRNA水平有效区分羚牛与家禽家畜的肌肉组织。但鉴于组织中mRNA容易降解的特性,进一步在基因组DNA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引物tk-p3和tk-p5同样在羚牛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鸡、牛、羊、猪。因此,筛选到的两对特异性荧光定量PCR引物tk-p3和tk-p5可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定羚牛组织,为打击羚牛盗猎行为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持续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更进一步提高保护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方法和要求,对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羚牛分布及活动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发现羚牛主要活动在海拔1 500m以上的木河小区和麻房子小区,羚牛数量较五年前增长了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