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林业   18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体内氨基酸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测定了不同时期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越冬幼虫虫体、血淋巴内氨基酸含量,并对影响幼虫抗寒的氨基酸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越冬幼虫体内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从越冬初期至越冬期,氨基酸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各种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同,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和胱氨酸随着温度的下降呈增加趋势。幼虫虫体氨基酸含量增幅最大的为丙氨酸,比越冬初期增加了28.8%,其次是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分别比越冬初期增加了9.4%、6.4%和5.4%.其他氨基酸增加不明显;幼虫血淋巴内氨基酸中的丙氨酸、胱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比越冬初期增加了94.6%、80.2%和19.6%。因此认为这些氨基酸与低温抗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松阿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阿扁叶蜂是目前商洛市油松林重要食叶害虫,严重威胁油松林的生长发育。定点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开展了防治试验。松阿扁叶蜂在商洛林区1年发生1代,由幼虫越冬。其危害油松纯林重于混交林;立地条件较好的油松林分重于立地条件差的林分。喷施森得保粉剂(2.25 kg/hm2)、1.2%苦.烟乳油1 000~1 2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3 500~4 500倍液均可取得良好防效。  相似文献   
3.
用有害生物风险性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在四川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Pinus radiata引种造林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阿扁叶蜂对辐射松危害程度强,造成的损失重,根除的难度大,是中度危险的潜在重大害虫,将对四川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辐射松大面积引种造林构成较大的威胁,应加强对辐射松引种造林模式和该害虫的虫情监测、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有效防治桃小食心虫,降低种植成本。[方法]以20%甲氰菊酯乳油、35%食心卷蛾净、5%氯氰菊酯、2.5%功夫乳油为供试药剂,于2005年对桃小食心虫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结果]供试的4种药剂,对桃小食心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5%食心卷蛾净2 000倍液的防效明显高于其他药剂,药后1、37、d 35%食心卷蛾净2 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1.92%、94.12%和91.89%,与其他药剂在0.05水平上存在差异,其次是5%氯氰菊酯1 500倍液和2.5%功夫乳油4 000倍液,防效均在71.10%以上。[结论]35%食心卷蛾净2 000倍液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理想药剂,10~15 d喷1次,连续喷2~3次,防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防治松阿扁叶蜂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杀虫剂对松阿扁叶蜂不同龄期幼虫的田间药效。[结果]施药后72 h,对于1龄幼虫,噻虫啉微囊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达94.7%~96.9%;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达92.6%~94.9%;多杀霉素的防治效果为86.8%~88.9%。对于2龄幼虫,噻虫啉微囊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达89.7%~93.0%;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达88.2%~90.4%;多杀霉素的防治效果为81.4%~83.3%。对于3龄幼虫,噻虫啉微囊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达88.9%~91.0%;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达87.1%~89.2%;多杀霉素的防治效果为81.1%~81.9%。[结论]噻虫啉对松阿扁叶蜂幼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最佳防治时期为1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6.
松阿扁叶蜂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松阿扁叶蜂的发生危害、生活史、主要习性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从7种不同药剂中筛选出了5种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和最佳使用浓度:用8%绿色威雷300倍液防治出蛰成虫,防效达93.58%;用40%氧化乐果乳油、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1500倍液防治3龄前幼虫,防效分别达91.35%和95.34%;利用2.5%敌杀死乳油4000倍液防治3龄后大幼虫,防效为96.62%;在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用22.5kg/hm^2林丹烟剂防治树上幼虫,防效达97.96%。  相似文献   
7.
松阿扁叶蜂4龄幼虫期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集指标法、幂指数法及m - x回归检验的测定,探讨了松阿扁叶蜂4龄幼虫期在林间树冠不同部位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该虫在林间的整株树冠上及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上均属聚集分布。用Bliachith提出的聚集均数来测定聚集原因,当λ<2时,聚集的主要原因由环境条件引起,当λ≥2时,除受环境影响外,还与成虫的产卵行为有关。把树冠内幼虫平均数与树冠各方位、各层次的幼虫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是密切相关,而树冠北面下层更具代表性,可代表整株作为最适抽样部位。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于1981年在三门峡市首次发现松扁叶蜂Acantholydaposticalisposti-calisMatsumura,1983年后迅速蔓延成灾,危害油松。作者详细调查了松扁叶蜂在东湾林场的危害情况、幼虫的分布特点及其食量,并根据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行预测预报。通过科学营林,保护和利用天敌,适时进行化学防治能有效控制松扁叶蜂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金娜  南小宁  贺虹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126-4128,4157
以SDS-蛋白酶K法提取的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L16(45)正交设计对影响松阿扁叶蜂SSR-PCR反应的主要参数DNA模板、Taq DNA聚合酶、Mg2+、引物和dNTPs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松阿扁叶蜂SSR-PCR最优的反应体系为25 μL体系中含1.00U Taq DNA 聚合酶、3.00 mmol/L Mg2+、3.75 mmol/L dNTPs、25.00 ng/μL DNA模板和10.00 μmol/L引物.  相似文献   
10.
松阿扁叶蜂防治指标,测报及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阿叶峰(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是樟子松、油松的重要食叶害虫。为有效地治理该害虫,我们对其防治指标、测报方法及生命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林间接虫试验和实际危害,食叶量为35%已达到危害经济阈值,即在长50cm标准枝上有4头幼虫,订为防治指标。发生期的预报采用历期法、有效积温、物候及温度指标法。幼虫发育起点温度为13.48℃,有效积温为106.72日度。日平均温度达到23℃时成虫大量羽化,发生量可以通过种群超势指数Ⅰ来预报。通过生命表研究看出:卵、初孵幼虫死亡及越冬后滞育是种群变动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