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50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5篇
  43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中含有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叶绿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的不足之处是稳定性较差.试验结果表明,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在室、温避光条件下贮藏1年,不同品种产品中生物活性物质降低幅度是不同的.马尾松针叶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产品中生物活性物质降低幅度分别为(%):β-胡萝卜素12.4,维生素E9.9,叶绿素10.4;赤松针叶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产品中生物活性物质降低幅度分别为(%):β-胡萝卜素25,1,维生素E.16.4,叶绿素12.8;樟子松针叶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产品中生物活性物质降低幅度分别为(%):β-胡萝卜素14.8,维生素E12.3,叶绿素24.0.马尾松针叶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产品,在室温避光条件下贮藏15年,β-胡萝卜素损失48.1%,维生素E损失18.9%,叶绿素损失29.6%.  相似文献   
2.
以杧果品种‘汤米·阿京斯’的叶片和果肉为材料,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和鉴定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分别检测出叶片和果肉中挥发性物质64和51种。果肉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和苯甲醛;果肉中所特有的且含量较高的香料物质为3-蒈烯和苯甲醛,二者含量占56.68%。对果肉中挥发性物质的香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包含14种香型,其中果香、松香和木香是最主要的香韵类型,对松香味有贡献的化合物包括α-蒎烯、β-蒎烯、3-蒈烯、月桂烯和α-水芹烯,其中3-蒈烯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长白山地区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栽针保阔"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生长情况,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红松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旨在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经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研究5种透光抚育(未采伐对照、低度择伐、中度择伐、强度择伐及上层皆伐)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随着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逐步得到提升,同时透光抚育能够显著提高"栽针保阔"红松林内红松优势木(63.4%~146.5%、64.6%~158.6%)、平均木(57.9%~271.1%、42.5%~261.7%)和被压木(56.5%~182.6%、95.5%~245.5%)的树高和胸径,且呈现出随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性。[结论]透光抚育能显著提高红松树高和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4.
针叶林混交阔叶树是改善土壤肥力、增强林地养分循环的重要措施,而混交效应受到针叶树种自身特性的影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elliottii)是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针叶树种,但目前2种针叶林对阔叶树混交的响应特征还不清楚。选取马尾松、湿地松纯林以及木荷(Schima superba)补植后形成的马尾松—木荷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剖面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容重、有机碳(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计算碳氮磷储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比较不同森林类型间的异同。混交阔叶树显著增加了马尾松林0—60cm各土层OC含量,而湿地松纯林与其混交林间OC含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混交增加了2种针叶林土壤TN含量。马尾松林混交后0—60cm土层碳储量显著增加95.8%,而混交阔叶树对湿地松林土壤碳储量无显著影响。混交阔叶树后马尾松和湿地松林0—60cm土壤总氮储量分别增加了15.8%和28.4%,但混交对土壤磷储量无显著影响。混交显著增加了马尾松林0—40cm各土层C/N,而降低了湿地松林0—10cm土层C/N。混交阔叶树后马尾松林0—20cm土层C/P和0—10cm土层N/P显著增加,而混交仅增加湿地林0—10cm土层N/P。混交阔叶树增加了针叶林土壤氮储量,但对磷储量无显著影响,同时混交改变了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湿地松林相比,马尾松林土壤养分含量、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混交的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由于大部分养殖户或养殖场对杨树叶和松针可以作为饲料原料来合理利用的了解甚少,以致于榆林市杨树及松针资源在饲料行业上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笔者通过对榆阳区西北风沙区2007年4、7、9、10月份(生长初期—落叶期)杨树叶和松针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样本的粗纤维随生长的进行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粗蛋白则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粗脂肪、粗灰分、钙、磷、有机物、无氮浸出物等成分均无明显规律性。同时,杨树叶在生长的过程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变化趋势明显,而松针的则变化相对平稳。通过笔者的研究可以为榆林市开发杨树和松针资源作为饲料原料来利用提供一些有用的数据,并就杨树叶和松针做为榆林节粮饲料原料的利用方法上提一些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出"U"型变化,即人工云杉从幼林向成熟林演替阶段,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减少,在40年生云杉林达最低值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加速该区域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和对人工成熟林和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采用统计回归法,建立了针阔混交林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模型,以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引燃含水率为基准,结合燃烧实验,确定了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森林火险等级对应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引入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气象预测模型可提高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的应用效果,为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火灾预测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林分蓄积量估测是林业遥感的重要研究领域,由于云雾天气和光谱饱和现象等因素限制了光学遥感影像估测林分蓄积量的精度。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穿透性强、受云雾影响小等特点,弥补了光学遥感的不足。以江西省龙南县的针叶林为研究对象,结合Landsat 8与PALSAR-2双极化SAR影像数据,在遥感数据预处理基础上,提取了光谱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后向散射系数等共245个遥感因子。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出65个遥感因子参与林分蓄积量估测。以林分郁闭度作为分层因子,分别采用线性、KNN、支持向量机(SVM)、多重感知机(MLP)和随机森林(RF)5种模型估测林分蓄积量,并对估测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实验结果表明:1)相比单独使用Landsat 8的光谱和纹理信息,基于郁闭度分级并融合PALSAR-2的后向散射信息明显提高了蓄积量的反演精度;2)对于低郁闭度林分,线性模型精度最高(rRMSE=21.16%),中郁闭度林分,多重感知机模型估测效果最好(rRMSE=30.61%),高郁闭度林分,多重感知机模型估测效果最好(rRMSE=27.53%)。在结合PALSAR-2的后向散射系数的基础上,郁闭度分层能有效改善中高蓄积量区域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9.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态学特征。[方法]2007年在理县毕蓬沟森林样地内,对采伐后人工种植的云杉纯林及人工天然混交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以线虫纲、蜱螨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以倍足纲、猛水蚤目、轮虫纲、线蚓科、双翅目幼虫等为常见类群。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仍具有表聚性,但有向下层移动的趋势。人工云杉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DG低于人工天然混交林,但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人工纯林较之混交林退化程度还不高,通过对植被组成和结构的调控,有望增加其生态系统内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的林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省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株中6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隙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78~234.48m^2,平均为60.0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18.49-349.68m^2,平均为114.92m^2。大多数林隙是由1~4株形成木创造的。径级为20~40cm,高度在20~30m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林隙形成时间以5-20a这段时间为主。不同森林类型的林隙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云杉Picea spp.林以小林隙为主,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则分布着不同面积的林隙。林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砍伐、折干、掘根风倒和枯立等、表7参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