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果实日烧发生机理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实日烧属强光和高温引起的一种生理伤害,严重影响果实品质,本文就果实发生日烧的规律及其形成的生理机制进行分析,阐述了果实日烧属于高温与强光引起的氧化胁迫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防止日烧发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生产上通过降温、遮光等措施改善果实生长环境,或采取喷施抗氧化剂等措施提高果实的抗逆性,以达到防止果实日烧。  相似文献   
2.
望都县苹果幼果期日灼病的发生情况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中旬在望都县万亩苹果基地抽查3个套袋苹果品种,调查果实日灼率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套纸袋的"富士"和"斗南"日灼率为11%和14%,套塑料膜袋的"王林"日灼率为26%。对气象资料分析发现,7月5日和6日的高温、强日照天气可能是导致此次苹果日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预防苹果日灼病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西芒果日灼病受害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2012年广西南宁和百色地区芒果日灼病的发生受害情况,于4月29日、5月2日、5月8-11日和5月15-18日在南宁市、百色市右江区、田林县、田东县和西林县选择有代表性的果园,调查不同芒果品种幼果日灼病的受害率.调查结果表明:(1)南宁地区未发现果实受日灼病危害;右江河谷地区日灼病发生较为普遍,田东县、田林县、西林县、右江区和广西农垦国有阳圩农场的芒果日灼病受害率分别为22.2% 、20.3%、22.8%、19.6%和20.4%.(2)不同品种受害率不同.‘台农1号芒,受害率最低,为12.0%;‘红贵妃’、‘桂热芒82号’和‘桂热芒71号’受害率较高,分别达到31.3%、29,6%和27.5%.针对春末夏初芒果幼果易遭高温日灼的问题,提出了果园灌水、生草、播种绿肥等降低日灼病发生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夏梢对沃柑落果及抑制日灼的效果,本研究于5月-7月对沃柑结果枝进行不同留夏梢数量和时间处理,以不留夏梢作对照。通过观测日灼发生率、落果率、果实品质等来比较防控沃柑日灼的最佳留夏梢时间和数量。结果表明,6月下旬留3根夏梢的结果枝果实日灼发病率(9.63%)和落果率(11.83%)均是最低;对照的日灼发病率为74.93%,落果率为9.80%。6月下旬留3根夏梢的沃柑果实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出汁率均显著并高于对照。综上,6月下旬留3根夏梢抑制沃柑日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郝燕燕  任宏伟  黄卫东 《园艺学报》2008,35(11):1667-1670
 对套双层纸袋的富士苹果采收后摘袋,探讨全除袋与先摘外袋3 d后摘除内袋对果实日烧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果实一次性除袋后,当日即呈现日烧症状,表皮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解体;先摘外袋3 d后摘除内袋,果实无日烧发生,且着色,着色部位部分叶绿体向有色体转化;不摘袋处理的果实表现正常,细胞结构完整。结果说明果实长期套袋后,摘袋时先除外袋而保留数日内袋,可防止因突然性强光对果皮细胞膜的伤害而导致日烧发生。  相似文献   
6.
苹果果实日灼预测预报计算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苹果果实日灼发生的时间,提高预防措施的效果,特研制了本计算机模型.通过对树上活体果实表面温度进行生长季全程连续监测,同步对比相应的气象资料,研究了主要气象因子(包括气温、日照、风速和相对湿度)与果实表面温度的相关性,确定了上述气象要素与果实表面温度变化的多元回归方程.此外,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品种、果实发育期以及树势对果实日灼敏感性的差异,确定了不同品种果实日灼阈值温度以及这些因子在影响果实日灼中的效应参数.将模型预测值与田间果实温度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该模型预报结果符合率达85.22%.近两年该模型已开始在美国华盛顿州果园试用.通过在本模型的用户界面下拉菜单中选择品种、月份和树势,并在相应位置输入当日11∶00~14∶00平均日照、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数值,即可得到当日是否发生果实日灼的预测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7.
嘎拉苹果高温处理与果实日灼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温处理对诱导果实增强对日灼的抗性有一定的作用 ,可降低日灼率。苹果果实在 4 5℃下处理 2h ,在3d后将处理果和对照果同时暴露在阳光下 ,结果发现 :热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果实对日灼的抗性。在 4 5℃下处理 2、4和 6h后立即取样或室温下放置 2 4h后取样 ,对热激蛋白的分析表明 ,大分子量热激蛋白量变化不大 ,而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可能在诱导果实抗热性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热激蛋白抗热性水平增加。经测定 ,树冠外围充分曝光果和树冠内膛遮荫果对比 ,二者热激蛋白含量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遮荫果对日灼更为敏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寻自然生草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试验以苹果园清耕和人工生草为对照,监测了自然生草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小气候、果实灼伤和早期落叶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生草与人工生草果树行间的空气相对湿度较清耕分别提高了11.77%和10.53%,树冠内的分别提高了12.01%和11.16%。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降低了果树行间及树冠内的空气温度及果园土壤温度。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果树行间的光照强度较清耕分别降低了5.59%和5.05%,且降低了树冠反射光谱、新梢尖削度和果实日灼率,但却提高了早期落叶病的危害程度。自然生草对苹果园小气候、果实灼伤及早期落叶病的影响与人工生草的基本一致。综上所述,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的果园应加强修剪及病虫防治,以消除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对果树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苹果套纸罩对防止果实日灼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结果表明,“嘎拉”和“乔纳金”树冠外围果实套纸罩可减弱果实受光强度2/3左右,生长季晴天果实日表面最高温度降低7℃以上,果实日灼率由45%左右降为7%~11%左右。苹果果实日灼易发区在其树冠西南面应适当多留内膛果和半遮荫果,外围裸露果则可套纸罩保护,时间以5月中下旬进行为宜。  相似文献   
10.
Urocanic acid is a major ultraviolet (UV)-absorbing chromophore. Chitins are highly crystalline structures that are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rustacean shells. Alpha-chitin consists of microfibers that contain nanofibrils embedded in a protein matrix. Acid hydrolysis is a common method used to prepare chitin nanofibrils (NFs). We typically obtain NFs by hydrolyzing chitin with acetic acid. Howev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urocanic acid to prepare urocanic acid chitin NFs (UNFs) and examined its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UVB radiation. Hos: HR-1 mice coated with UNFs were UVB irradiated (302 nm, 150 mJ/cm2), and these mice showed markedly lower UVB radiation-induced cutaneous erythema than the control. Additionally, sunburn cells were rarely detected in the epidermis of UNFs-coated mice after UVB irradiation.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was not as significant as UNFs, the number of sunburn cells in mice treated with acetic acid chitin nanofibrils (ANFs) tended to be lower than in control mice.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NFs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UVB and suggest that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NFs influenc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NFs against UVB radi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NFs with other substances that possess UV-protective effects, such as urocanic acid, may provide an enhanced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UVB ra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