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冬小麦品种选育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型与冠层、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等几个选择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株高80~90cm,旗叶较宽、较短,面积较小,挺而上冲,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长度依次加长,叶基角和开张角依次加大。株型从生长前期到生长后期由紧凑到松散有一定动态变化的中间型品种更易实现高产稳产;现代品种要在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注重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粒数、穗粒数/旗叶面积、穗粒重/旗叶面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型与冠层、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等几个选择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株高80~90cm,旗叶较宽、较短,面积较小,挺而上冲,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长度依次加长,叶基角和开张角依次加大。株型从生长前期到生长后期由紧凑到松散有一定动态变化的中间型品种更易实现高产稳产;现代品种要在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注重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粒数、穗粒数/旗叶面积、穗粒重/旗叶面积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Rl(t)卷叶基因对杂交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宗祥  胡俊  陈刚  潘学彪 《作物学报》2004,30(5):465-469
以两对卷叶等基因系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施肥水平,研究Rl(t)卷叶基因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肥力水平下,卷叶组合秧苗期的叶龄、茎蘖数、假茎粗、苗高等指标均低于对应组合,本田前期茎蘖数上升较缓,高峰苗较少,而最终有效穗数显著或极显著多于对应组合,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稍低于对  相似文献   
4.
Rl(t)卷叶基因在杂交水稻中的遗传表达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以Rl(t)卷叶基因的一对近等基因系卷叶珍汕97B、珍汕97B为母本, 分别与明恢63、盐恢559杂交, 研究Rl(t)卷叶基因在杂交稻中的遗传表达及效应. 结果表明: (1) 开花期, 相同叶位间, Rl(t)卷叶组合的叶片卷曲度极显著大于其对应组合; 不同叶位间, 卷曲度均以倒1叶最大, 倒2叶次之, 倒3叶最小. 相同叶位的叶基角, 卷叶组合小于对  相似文献   
5.
孟军  陈温福  王嘉宇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229-230,252
根据超级稻沈农265的田间试验数据,应用水稻株型设计系统进行冠层结构三维建模,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进行叶基角设计,将不同叶基角组合赋予沈农265模型构建虚拟群体,并分别进行了光分布虚拟实验,结合理论穗重模型分析了叶基角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90°范围内,沈农265上部5片叶的叶基角最优值由上至下依次为90.0°、50.0°、66.7°、50.0°和50.0°,优化群体理论穗重高于对照9.85%。说明剑叶直立,倒二叶、倒三叶等中下部叶片适度平展有利于通过提高中下部叶片光合干物质积累对穗重的贡献率而增加产量。其中,倒二叶的叶基角改良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袁媛  唐亮  王嘉宇  徐正进 《种子》2008,27(2):1-7
以北方杂交粳稻所衍生的两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对其叶型性状进行了分析,探究北方粳稻叶型特征及最优叶型模式.结果表明,两群体高产和超高产类型总体的叶型为上部叶片直立,下部叶片披散,剑叶的角度略大于下部叶片的角度.超高产类型的倒二叶基角一般为13~14°,张角在13~16°之间,而倒三叶的基角为17°左右,张角20°左右,倒四叶的叶角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