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02,24(1):47-48,F003
1937年5月1日,全面抗战爆发前,为振兴茶业,开拓市场,打破洋商操纵,官商合办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全国性茶业公司。然而命运多舛,它运转仅5a就寿终正寝。针对该公司的宗旨、活动及影响,时人贬褒不一,观点各异,甚至针锋相对。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本文试图作一述评。1公司成立的背景与宗旨19世纪末,曾经独步世界,垄断世界茶市的华茶急剧衰退。对突兀而至的危机,有识之土被迫应战,掀起了一股振兴茶业的热潮。这些努力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从根本上找到挽救茶业…  相似文献   
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3.
六堡茶属黑茶类,因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民国时期因盛销海外而声名大噪。本文根据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研内容对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加以探究,再现六堡茶在民国时期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制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荞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救荒作物。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地区的荞麦种植有着深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在增加江西地区粮食产量、丰富饮食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清至民国时期的江西地区诸多方志所载资料为基础,对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地区荞麦种植的发展状况、动力与影响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郭丹英  江皓 《茶叶》2006,32(4):233-234
我省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西湖龙井茶。龙井产茶可追溯到唐宋,明代更是声名鹊起,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的格外推崇,龙井茶的名声已在诸茶之上。从晚明开始,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运销海外,清时欧美各国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大大促进了中国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龙井茶除作为贡茶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进贡宫里外,大量的还是作为商品流通。到了民国时期,龙井茶按不同的产地被商家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字号,而以狮峰所产龙井为珍,每到春茶上市之时,全国各地的茶商云集杭城采购龙井茶。当时杭州城内的茶庄、茶号特别多,大多数以经营…  相似文献   
6.
马国君  聂雨欣 《古今农业》2021,(1):66-75,107
贵州省境温暖湿润,素号山国,历史上茶业经济发达.1840年后,由于列强入侵,社会动荡,茶树多被放置或采伐,导致茶叶产量顿减.民国时期抗战军兴,茶叶成了政府维护国家安全和换取外汇的重要输出产品,在此前提下,民国政府积极要求发展茶叶.贵州省府采取了促进茶树栽培、改良制茶法,开办茶叶讲习所,以及与高校院所及研究机构合作等积极...  相似文献   
7.
借助南京林业大学作为涉林领域的发源与传承者优势,整理图书馆现有民国时期林业特色文献,建立林业特色数据库,不仅是保护民国林业特色文献的需要,也是大数据时代林业史科学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是南京林业大学林业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馆藏民国林业特色文献收集整理以及数字化建设,对其进行保护,对弘扬和传承林业文化,助力学校林业史相关研究课题,形成南京林业大学特色学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通过查阅、检索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梳理了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山西主要农事机构及学校的创办情况,从选育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技术、开展科学试验3个方面介绍了农事机构及学校的科技活动。对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活动的成效和局限性做了简单的归纳,认为北洋政府以及山西地方政府的农业改良措施,对于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从理念上看,引进品种的同时注重科学试验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将棉业作为当时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与当下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实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易凤林 《农业考古》2012,(6):140-145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是我国农业税(即田赋)比较混乱的时期,主要是当时政权与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建国之初,封建势力极大,各项改革面临诸多阻力,农业税在其初期依旧沿用清朝旧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因其本身的封建性和军阀特征,根本无意去实行实质意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