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6篇
  2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性诱剂对阿克苏地区香梨园中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桃小食心虫和桃蛀螟进行了为期3年的监测,目前初步认定,在阿克苏地区香梨园中危害较大的食心虫主要是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对香梨园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性诱剂监测的诱捕效果进行对比,初步表明梨小食心虫为阿克苏地区蛀果害虫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2.
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Cydia pomonella granulovirus,CpGV)是防治苹果蠹蛾最重要的生物药剂之一,为探寻苹果CpGV GP37蛋白的增效机制,本研究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将苹果CpGV gp37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以N端或C端融合的方式插入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capsid NPV,AcMNPV)基因组中,获得重组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转染昆虫细胞Sf9,然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检测到GP37和EGFP的融合蛋白(vAcEGFPGP37、vAcGP37EGFP)和非融合蛋白(vAcGP37、vAcEGFP)都得到了高效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融合GP37的EGFP主要聚集在细胞质中,没有融合GP37的EGFP遍布整个细胞,说明CpGV GP37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本实验研究了CpGV GP37蛋白的真核表达,为该蛋白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条件;而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研究,不仅为CpGV GP37蛋白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丰富了杆状病毒GP37蛋白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克州苹果蠹蛾发生区域用性诱芯诱捕苹果蠹蛾进行监测,初步明确苹果蠹蛾在克州的扩散程度;并对苹果蠹蛾在果树上的空间分布进行探究,描述了其在各个方位、各个高度的分布规律及越冬情况。  相似文献   
4.
苹果蠹蛾为害特点与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义 《宁夏农林科技》2013,54(7):7-8,17,2
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和定点定时观测,对苹果蠹蛾监测技术、为害特征、防治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对防治苹果蠹蛾的传播蔓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果树》2021年第1期《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南疆库尔勒香梨园的应用效果》(作者崔笑雄等)报道,库尔勒香梨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同域混合发生,均钻蛀隐蔽为害,且抗逆性强,致使化学农药使用频繁而防效低下,已严重制约南疆特色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苹果蠹蛾调查、监测,掌握了该虫在我县的发生危害情况,提出了刮树皮、清除园中落果、杀虫灯诱杀成虫等物理、化学措施及检疫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2014年使用废旧饮料瓶自制成喇叭口型诱捕器与常用的三角式、水盆式诱捕器,同时安装苹果蠹蛾诱芯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越冬代雄性成虫进行了田间监测诱捕,对3种诱捕器诱捕效果和使用优缺点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喇叭口型诱捕器诱捕效果明显优于三角式和水盆式诱捕器,且制作安装简单,成本维护管理费用低。  相似文献   
8.
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Linne)在甘肃省酒泉地区1年发生1-2代,初孵幼虫开始从果产胴部蛀入,在果皮下为害,再为果心蛀食果肉及种子,经3次脱皮后开始转果为害,造成大量果实被害脱落,根据其生活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蛀果率由21.5%下降到1%以下,防治效果达95%。  相似文献   
9.
<正>苹果蠹蛾属鳞翅目卷蛾科,是严重危害苹果、梨、桃、杏、沙果等果树的一种毁灭性蛀果害虫。为进一步掌握苹果蠹蛾在阿瓦提县的发生规律,有效指导苹果蠹蛾的防控工作,于2013年4月12日~9月27日,利用苹果蠹蛾信息素对苹果蠹蛾发生规律进行监测,并针对苹果蠹蛾信息素的使用开展了苹果蠹蛾防控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点及材料试验地点:阿瓦提县丰收1场8连﹑多浪乡3村3组﹑阿依巴格乡2村4组、阿依巴格乡7村6组、阿  相似文献   
10.
苹果蠹蛾是危害苹果、梨、桃、杏等果树的毁灭性蛀果害虫,蛀果率普遍在50%以上,严重的可达70%~100%,是国际关注的苹果有害生物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水果主产区果业的安全,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通过不断探讨和借鉴更安全环保的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技术,能有效地防止苹果蠹蛾的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