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22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6篇
  22篇
综合类   252篇
农作物   126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番茄斑萎病毒(TSWV)广州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南方花生病害调查,发现由番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新病害。  相似文献   
3.
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萎星可溶性粉剂是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研制生产的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克萎星防治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叶面喷施,防效71.7%~100%,最佳施用浓度500~1000倍液,间隔期7~10d,棉花安全。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AFLP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1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代表菌系,在温室条件下,对4个棉花品种鄂荆1号(感)、中棉所12(耐)、文-5(抗)和唐棉2号(抗)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供试菌系分为落叶型与非落叶型2类。选取8对AFLP引物PCR扩增的结果中,统计带型稳定、清晰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共169条作系统聚类分析,将上述菌系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非落叶型菌系,包括10个非落叶型菌系和1个过渡菌系;第二类为30个落叶型菌系。根据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发现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依据菌系致病力强弱分类则相关关系不大。选用25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对供试的41个V.dahliae进行AFLP扩增,筛选到2对引物E64(GACTGCGTACCAATTCGAC)、M53(GATGAGTCCTGAGTAACCG)和E49(GACTGCGTACCAATTCCAG)、M65(GAT-GAGTCCTGAGTAAGAG),能分别扩增出433bp和110bp2条仅为V.dahliae非落叶型菌系独有的特异片段,可将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分开,这2条特异片段被命名为EM433和EM110。  相似文献   
5.
1988年春季定植的邢农2号、绿化3号、燕红等8个桃品种的半成苗,1989年春有7株发病;1990年增加到47株;1991年发展到196株,其中死亡18株。以后陆续发现河北临城绿源公司桃园、邢台县辛店村桃园及南良舍、北良舍等桃园都有青萎病发生,其中辛店村和临城绿源公司的桃园发病株数几乎达到一半左右,严重影响了桃树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脱羟瓜萎镰菌醇(DON)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生理机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为期3周的研究。试验鸡分为5组,每组64只。分别饲喂含0、3、6、9、12mg/kg  相似文献   
7.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鲜叶的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促使萎凋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为后续工序和品质形成提供特定的物质和叶形基础。文章对萎凋过程中鲜叶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以及目前萎凋工艺关键参数的调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综述。可精准调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设施萎凋技术是今后萎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陈翔  田月月  张丽霞 《茶叶科学》2020,40(2):238-249
采用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对白茶鲜叶(F)和室内萎凋处理29 h(W)、53 h(P)的2个萎凋样进行了代谢物靶向检测,Quality control(QC)样本中共检测到111个代谢物,主要包括47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9种核酸类代谢物、12种维生素和辅酶、17种糖代谢物和6种甘油磷脂代谢物。与鲜叶F相比,萎凋叶W和P中显著增加的代谢物分别有39种和41种,其中共有代谢物35种;显著降低的代谢物分别有9种和11种,其中共有代谢物8种。显著变化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萎凋叶的细胞膜受损、DNA和RNA降解、氨基酸衍生物显著增加、糖代谢异常。根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幅度和组成特异性,筛选了表征萎凋叶细胞膜生理状态和核酸、糖代谢的标志代谢物。此外,针对代谢物中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组成特点,提出了研究氨基酸衍生物滋味特性的必要性和应用代谢谱分析建立萎凋工艺适度标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石岩  默宁  祁世明  梁燕 《中国蔬菜》2020,1(6):39-43
对154份番茄材料(包括普通番茄76份,樱桃番茄78份)进行两年两次田间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情指数调查,筛选出14份对番茄斑萎病毒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番茄材料,利用sw-5-2共显性SCAR标记对田间表现抗病的材料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发现3份抗病材料携带抗番茄斑萎病毒病的Sw-5基因。为缩短番茄斑萎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周期,以含有sw-5的抗病材料H8和感病材料M82为研究对象,设置4、6、8、10片真叶4个接种时期,分别在接种后14、21、28 d进行病情指数调查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6片真叶期接种,接种后28 d进行病情调查即可有效鉴别植株番茄斑萎病毒病抗性,与8、10片真叶期接种效果相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效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露地栽培条件下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征,于2014—2015年采用病害系统调查法结合病毒ELISA及RT-PCR检测方法研究露地栽培条件下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引起的病毒病发生规律及其重要寄主种类,并研究利用防虫网隔离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番茄斑萎病毒病在露地番茄主要种植期3—10月普遍发生,番茄苗期和移栽初期是该病毒病防控的关键期,带毒种苗调运是该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田间多种茄科和菊科植物是TSWV的重要中间寄主。在田间,菊科寄主植物油麦菜、莴苣、鬼针草、牛膝菊上TSWV的检出率均较高,在42.53%~81.63%之间;茄科寄主植物中辣椒上TSWV的检出率最高,为41.99%,其次为马铃薯,TSWV检出率为27.78%,在番茄上TSWV的检出率为19.02%,因此生产中应对这些TSWV重要中间寄主给予更多关注和防控。应用防虫网能有效隔离蓟马,使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了6.44个百分点和5.31,可有效降低番茄苗期及定植期斑萎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