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24篇
农学   81篇
基础科学   2篇
  18篇
综合类   291篇
农作物   49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3.
Barley/cereal yellow dwarf viruses (YDVs) cause yellow dwarf disease (YDD), which is a continuous risk to cereals production worldwide. These viruses cause leaf yellowing and stunting, resulting in yield reductions of up to 80%. YDVs have been a consistent but low‐level problem in European cereal cultivation fo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mostly due to the availability of several effective insecticides (largely pyrethroids and more recently neonicotinoids) against aphid vectors. However, this has changed recently, with many insecticides being lost, culminating in a recent European Union (EU) regulation prohibiting outdoor use of the neonicotinoid‐insecticide compounds. This change is coupled with the growing challenge of insecticide‐resistant aphids, the lack of genetic resources against YDVs, and a knowledge deficit around the parameters responsible for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YDD. This means that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cereal cultivation in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including France and United Kingdom is now again threatened by this aphid‐vectored viral disease.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YDV pathosystem, describe management options against YDD, analyse the impacts of the neonicotinoid ban in Europe, and consider future strategies to control YDV. © 202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杭白菊主栽品种早、晚小洋菊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棉蚜Aphis 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的抗性,通过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研究菊蚜在菊顶叶上刺吸行为,并检测了菊顶叶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在晚小洋菊上,菊小长管蚜的E1、E2波平均持续时间4.31、3.47 min,分别短于在早小洋菊上的4.63、3.75 min;棉蚜、桃蚜的E1、E2波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4.32、4.72 min和4.92、4.64 min;3种蚜虫的平均刺探次数均大于在早小洋菊上的平均刺探次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主栽品种之间抗性存在差异。早小洋菊顶叶平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71 mg/g和25.36 mg/g,均高于晚小洋菊;早小洋菊顶叶总酚含量为0.24 mg/g,显著低于晚小洋菊;早、晚小洋菊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46 mg/g和3.37 mg/g。早小洋菊顶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上与每种菊蚜的E1、E2波持续时间显著正相关,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与每种菊蚜的E1或E2波持续时间显著负相关。推测早小洋菊对于菊长管蚜的抗性稍弱于晚小洋菊,2种杭白菊对棉蚜或桃蚜的抗性相当,且菊叶中的这4种物质含量与抗蚜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莰酮对蚜虫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行了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中的莰酮(CamphorC10H160)对蚜虫的触杀、熏蒸毒力和拒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24h莰酮对菜缢管蚜、桃蚜和棉蚜触杀作用的LD50分别为3.12×10-3,2.04×10-3,0.68×10-3 ng/头,熏蒸作用的LC50分别为3.44,2.56,1.06mg/L,拒食作用的AFC50分别为3.34,2.98,1.32mg/L。经回归和相关分析,处理浓度与作用效果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莰酮在田间防治菜缢管蚜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作为多种植物病毒的载体而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害虫之一,对蚜虫的防治一直是众多科学工作者所面对的难题。构建了雪花莲凝集素(GNA)和苋菜凝集素(ACA)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A,在农杆菌介导下,叶盘法转化烟草NC89,得到卡那霉素抗性植株65株。通过基因组PCR、ELISA、RT-PCR和Western-blot等分子生物学检测,从中筛选出外源凝集素不同表达水平的转基因烟草5株。对筛选出的5株转基因烟草植株进行初步蚜虫抗性实验,证实转基因烟草对桃蚜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最高抑制率达85.8%,为农作物双价抗蚜基因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蚜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系统研究小麦大田麦蚜防治技术,以弱筋小麦扬麦13为材料,调查了抽穗至灌浆期麦蚜与天敌的数量动态,研究了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和乐果四种农药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和对天敌的影响以及麦蚜的防治适期.结果表明,天敌量随麦蚜密度的波动而波动,两者关系达极显著水平(r=0.93**);所选四种农药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均较好,但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和选择性杀虫剂吡虫啉对天敌的杀伤率较低;在抽穗开花期至花后7 d即麦蚜发生初盛期进行一次性施药防治,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麦田治蚜对灰飞虱有一定兼治作用,但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应用群落生态学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小麦与油菜、荷兰豆间作和单作麦田3种栽培模式条件下对麦田麦蚜及主要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的丰盛度和昆虫群落的稳定性,麦套荷兰豆最高,其次为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最低;麦套荷兰豆田麦蚜亚群落稳定性较好,单作麦田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稳定性较好。麦蚜亚群落主要特征值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为:麦套荷兰豆>单作麦田>麦套油菜,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麦套油菜>单作麦田>麦套荷兰豆;主要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为:单作麦田>麦套油菜>麦套荷兰豆,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麦套荷兰豆田>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  相似文献   
9.
人工合成gna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经密码子优化的、人工合成雪花莲凝集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基因及RbcS启动子构建了高效特异表达载体pBAC202,通过基因枪轰击小麦幼胚和幼穗,将外源gna基因导入到3个高产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中,获得42个转基因后代株系。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了DNA点杂交、PCR及PCR-Southern验证,确认外源gna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进一步的凝集素活性检测表明,小麦叶片中表达的凝集素可使红细胞凝集,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转基因植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抗蚜虫(Rhopalosiphumpadi)试验,蚜口密度抑制率从19%~73%不等,部分株系抑虫效果较好。利用转基因的方式可将外源抗虫基因gna导入到小麦中,并可有效地增强小麦的抗蚜能力,为选育具抗虫特性的优质小麦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陈青  卢芙萍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179-181
就海南省崖城、金江、通什和两院地区豇豆上的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以两院地区豇豆蚜作为敏感品系,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DDV的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21.86倍、22.78倍、17.88倍、13.49倍和10.91倍、12.59倍、11.47倍和13.49倍。通什地区的豇豆蚜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的抗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与两院种群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1.58倍、12.27倍、4.45倍和2.28倍。而且崖城、金江和通什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抗性种群的异质性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