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35篇
  5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lymphangiogenic factors (VEGF-C and VEGF-D), their receptor (VEGFR3) and lymphatic endothelial marker (LYVE1) in buffalo placenta during early pregnancy [EP], and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role of lymphangiogenic growth factors in placental lymphangiogenesis.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VEGF-C, VEGF-D, their receptor VEGFR3 and LYVE1 showed significant expression in EP1 (29–42 days) and EP2 stages (51–82 days) both in caruncle (maternal part) and cotyledon (foetal part) of the buffalo placenta. Immunoreactivity of VEGF-C, VEGF-D and LYVE1 was observed around the endometrial gland, in lymphatics and trophoblast cells, whereas VEGFR3 mainly localized in lymphatics of the caruncle and cotyledons. Cultured trophoblast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VEGF-C/VEGF-D (50, 100 and 150 ng/ml) and combined doses of VEGF-C and VEGF-D (150 ng/ml) each for different time durations (24, 48 and 72 h). The mRNA expression of LYVE1 and PCNA was significantly (p < .001) upregulated with VEGF-C and VEGF-D and combined treatment (@150 ng/ml), as well 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ing Caspase-3 at 48 and 72 h. Thu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lymphangiogenic factors are expressed in buffalo placental compartments and they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placental function in water buffaloes.  相似文献   
2.
茄子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茄子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建立茄子下胚轴高效再生体系,并初步探讨了温度对植株再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胚轴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NAA 0.2 mg/L 6-BA 2.5 mg/L,芽诱导率为46%;子叶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NAA 0.2 mg/L KT 2.0 mg/L,芽诱导率为37%.  相似文献   
3.
黄灯笼辣椒子叶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灯笼辣椒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研究激素对不定芽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6-BA对子叶不定芽的诱导效果最好;IAA与6-BA配合能明显提高子叶不定芽的分化率;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4mg/LGA3,有利于不定芽的伸长。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 6-BA5mg/L IAA1mg/L AgNO36mg/L,平均诱导率达75%;不定芽伸长的最适培养基为MS 6-BA3mg/L IAA1mg/L AgNO36mg/L GA34mg/L,平均伸长率可达9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 IAA0.5mg/L,生根率达95%;建立了辣椒子叶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IHSS (国际腐植酸协会)推荐法提取剩余污泥腐植酸参数不明确和剩余污泥腐植酸提取研究中缺乏其毒性效应评价等问题,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到剩余污泥腐植酸提取的最佳条件,并分析了腐植酸理化特性及其对作物幼苗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提取的最佳条件:碱浓度为0.19 mol·L-1,碱泥比(mL∶g)为11.6,振荡时间为3.8 h,提取量为96.1 mg·g-1。相较于推荐法的腐植酸提取量增加了118%。提取所得腐植酸的元素分析显示,O/C为0.84,H/C为0.14,C/N为4.4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显示,剩余污泥腐植酸存在羧基、醇羟基和酚羟基等含氧官能团,重均分子量为8 856 Da。此外,在500 mg·L-1施用条件下,该腐植酸对大白菜和萝卜种子发芽率和子叶光合色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对大白菜种子胚根伸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综上,通过优化提取条件可显著提高腐植酸提取量,剩余污泥腐植酸腐殖化程度与芳香化程度均较高,分子量较小,生物活性较强,且低浓度下对作物早期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以甘蓝(bressicaoleracea)子叶为外植体,成功地将抗潮霉素(Hyg~r)基因和抗卡那霉素(Km~r)基因导入甘蓝品种,培育出转基因植物的技术研究成果.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IAA2mg/1,BA4mg/1,蔗糖20mg/1和琼脂8.0mg/1,进行高再生率基因型选择,结果19个品种的再生芽发生率在0%~90%之间。对高再生率的品种进一步试验,进行不同激素浓度的适宜培养基的选择。结果表明:以IAA3mg/1和BA4mg/1的MS固体培养基诱导甘蓝子叶,其再生芽发生率高达95%~100%;每个外植体平均可诱导出2.4~3.9个再生芽。抗生素耐性试验结果指出,培养基中含有500mg/1羧苄青霉素几乎时再生芽的发生率和再生芽个数无影响,只是诱导的再生芽相对发育缓慢,体态弱小。用卡那霉素和潮霉素所进行的致死试验结果是:虽然致死率因基因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培养基中含有Km20mg/1和Hyg20mg/1以上基本可以使所有的外植体死亡而无幼芽的再生。选择时期的试验结果显示,在外植体与EHA101农杆菌共培养3~l0d范围内,共培养6d和7d进行选择分别获得3%~5%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6.
以代代花(CitrusaurantiumL.var.amaraEngl.)的种子胚为外植体,接种在仅含BA2mg/LMS培养基上,能形成多芽苗,平均每胚2.6个.少数幼苗,还可以从下胚轴处长出许多不定芽.另外还可以从子叶近基部腹面的中央部位以及近基部的边缘长出一些不定芽.接种在附加BA2mg/L+2,4-D0.2mg/L培养基上的种胚,不能形成幼苗,但能使子叶产生愈伤组织,出愈率达91.7%.仅附加2,4-D2mg/L的培养基,子叶最后仅形成呈黄色炸裂状的疏松物.将上述幼苗的下胚轴、子叶、上胚轴等切成小段进行培养,可在外植体上直接形成不定芽.对种子胚子叶不定芽的形态发生进行了组织细胞学观察,表明子叶的不定芽是由上表皮下的叶肉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相似文献   
7.
三种甘草下胚轴及子叶节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种甘草维管组织在下胚轴、子叶节区内的排列形式及变化规律一致,但不同的种维管组织排列成不同形式所经过的距离有所不同。下胚轴是根和子叶间维管组织转变的过渡区,而根的初生维管组织与上胚轴的维管组织无直接的联系。在过渡区内外始式的木质部经过后生木质部分离、拉开呈一条直线的过程,然后在子叶节区靠合形成子叶的内始式木质部。在子叶节区子叶迹分化完成,上胚轴维管组织开始分化,同时在子叶迹与上胚轴维管组织之间有芽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豆丹豆6号青子叶性状的遗传特点,选用(科丰14×丹豆6号)和(遗1358×丹豆6号)2个杂交组合3个世代(F2、F3和F4代)的种子分离群体,进行大豆子叶颜色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后代中,黄子叶与靑子叶种子的分离比率均表现为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推断大豆的子叶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黄子叶对靑子叶为显性,丹豆6号携带1对控制青子叶性状的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9.
徐丽霞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1139-1140,1159
研究了北柴胡幼根、子叶和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条件。结果表明,MS+2,4-D1.0 mg/L+KT0.1 mg/L的培养基最适合于幼根、下胚轴和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其中,幼根和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子叶;在B5+6-BA 1.5 mg/L+NAA 0.03 mg/L+CH 250 mg/L的培养基中,下胚轴和子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最高;北柴胡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0.5 mg/L。  相似文献   
10.
大豆未成熟种子子叶节不定芽再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豆12和中黄13的未成熟种子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了6BA浓度、取材时间和种子发育程度对大豆未成熟种子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冀豆12最佳取材时间为开花后60~66 d,最佳6-BA浓度为1.0~1.5 mg·L-1,出芽率达96.67%~100%.中黄13最佳取材时间为开花后49~65 d,6-BA浓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