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3篇
  13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泰兴香荷芋施肥量研究,考查了各处理主要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成熟期子孙芋产量及商品芋产值效益。结果显示:基施腐熟脱水猪粪15t·hm-2,苗期追施(3.1叶)脱水猪粪15t·hm-2+13-10-18高钾复合肥675kg·hm-2的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为23 421.90kg·hm-2,商品芋效益为88 506.60元·hm-2;基施有机肥7 500kg·hm-2+苗期追施(3.1叶)有机肥7 500kg·hm-2+13-10-18高钾复合肥450kg·hm-2+膨大肥(8.1叶)13-10-18高钾复合肥900kg·hm-2的处理产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近年来清流县芋田斜纹夜蛾重发原因,并针对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提出加强测报工作、开展农业防治、诱杀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治理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Karyotypic and electrophoretic studies on taro and its orig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mmary Karyotypes and electrophoretic pattern of 15 strains of taro were studied. Strain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ast India hill state, Meghalaya were diploids and triploids whereas those from the plains of south India were diploids and of north India was a triploid. The diploids had 2n=28 and triploids showed 2n=42 chromosomes. The wild taro had the most asymmetrical karyotype. The protein content varied from 4.2 to 11.4 mg/g dry wt. The maximum protein content was found in a triploid strain 8 (11.4 mg/g dry wt) and minimum in the wild taro (4.2 mg/g dry wt). The number of protein bands was 7 in the wild taro (diploid) and 12 in one of the cultivated triploid strain. Meghalaya strains showed great variation with respect to leaf size and tuber shape and size. All the strains have diverged at morphological, karyotypic and genotypic levels. It is suggested that taro might have origin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India.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检测了所收集的中国芋种质资源材料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168份栽培芋材料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可分为12个类型,共出现19条正极带,划分为A、B、C与D4个酶带区域;(2)9份野生芋材料可分为5个类型,共出现10条正极带,全部集中在D区,而A、B与C3区均无酶带出现;(3)对栽培芋与野生芋的17个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在栽培芋中福建密芋品种群(类型Ⅸ)与其他类型间亲缘关系较远.野生芋中除类型ⅩⅢ和类型ⅩⅤ外,其他各类型与栽培芋各类型的亲缘关系均较远,野生芋各类型之间亲缘关系也较远.  相似文献   
5.
张溪香芋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张溪香芋茎尖为材料,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对香芋组培苗的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影响,以及不同炼苗移栽基质对香芋组培苗的影响,以期建立一套完整的张溪香芋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消毒以0.1%HgCl2(加2滴吐温-20)5~6 min消毒效果最好;较适宜张溪香芋茎尖诱导分化的培养基是MS+6-BA 2.0 mg/L+NAA 0.2 mg/L,增殖培养基是MS+6-BA 2.0 mg/L+NAA 0.15 mg/L、增殖倍数达5.3,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 0.20 mg/L+NAA 0.20 mg/L,炼苗移栽基质以草炭∶蛭石∶珍珠岩=4∶1∶1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在槟榔芋上进行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N 15 kg和25 kg处理的槟榔芋产量和产值均较优。  相似文献   
7.
生物降解聚氨酯包膜尿素化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陈小幺  万涛 《土壤通报》2005,36(3):375-377
以天然吸水剂魔芋为掺杂料,参与合成生物降解型聚氨酯泡沫材料,用作为尿素化肥缓释包膜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整魔芋粉的数量、水的份量及控制包膜的厚度,可控制尿素氮的缓释速度及包膜材料的降解速度。用水溶解方法测定试样缓释速率,用埋入法测定包膜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该材料能够自然降解。  相似文献   
8.
芋花叶病毒的RT-PCR检测及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技术对采自中国湖北、浙江和山东的91份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样品的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sMV)进行了检测,检出率为26.4%。对其中14个DsMV分离物的317 bp扩增产物(为外壳蛋白基因的一部分)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分离物内的核苷酸变异相对较低,而分离物间存在较大的分子变异,相似性为68.3% ~ 97.8%。对来自湖北和浙江的2个DsMV分离物DsMV-SCS和DsMV-JH的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gene,cp)进行了测序,全长分别为951 bp和987 bp,二者cp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9.0%和82.3%,与已报道DsMV的cp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3.0% ~ 92.1%和74.8% ~ 98.2%,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两个不同的簇,各DsMV分离物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其寄主和地理来源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叶用栽培的宜昌红荷芋头球茎为材料,进行了不同球茎大小繁殖系数、球茎切块防腐烂处理、不同切块大小发芽和田间长势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用草木灰或高锰酸钾处理可将球茎切块腐烂率控制在1.3%以下,不同大小切块繁殖出的水芋植株长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魁芋类的‘槟榔芋’和多子芋类的‘香沙芋’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快速黏度分析等技术比较研究了两个芋品种的母芋和子芋中淀粉的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槟榔芋’母芋淀粉的平均粒径大于子芋,‘香沙芋’相反。两种芋的母芋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颗粒外部有序度均高于其子芋。在加热过程中,两种芋的母芋和子芋淀粉的膨胀势在75℃后产生显著变化,在95℃时母芋淀粉的膨胀势大于子芋。和子芋淀粉相比,‘槟榔芋’母芋淀粉具有较高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而‘香沙芋’相反。两种芋的母芋淀粉的最终水解程度均大于其子芋。以上结果表明,两个芋品种的母芋和子芋淀粉的形态、组成和理化性质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将为芋淀粉在食品和非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