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1篇
  131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未来输沙量态势及其适用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黄河输沙预测的新思路,预估黄河未来输沙态势与输沙量水平,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采用单累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及频率分析方法,分析1950—2019年黄河主要来沙区间的实测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未来态势。[结果] 1950—2019年黄河输沙量呈现阶梯式减少。1950—2019年黄河中游各站累积实测输沙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左半抛物线”表征。黄河输沙量自1997年以来已进入相对稳定态势,目前已达企稳状态;黄河潼关站未来年输沙量在90%频率下为1.00×108 t左右,在10%频率下为5.00×108 t左右,未来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40×108 t。[结论] 为了维持黄河输沙量低稳状态,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质量与标准,补齐“后水土保持”短板,构建完善的水沙关系调控体系,维持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徐新莲 《中国林业》2010,(22):39-39
园子沟小流域位于山西省五寨县北,是黄河一级支流朱家川流域的一级支沟,水土流失面积为65.72公顷,占全流域面积的90.6%。年输沙量68.88万吨。  相似文献   
3.
渭河下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6年渭河下游水沙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渭河下游河段年内多沙期较河流主汛期有所提前;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且自60年代至2005年华县站的水沙量持续呈递减趋势;河流的冲淤情况与该河段的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平均降雨量小的时候河流以淤积为主,当年平均降雨量大的时候河流以冲蚀为主。针对这些特征,分析了渭河下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5.
近43年黄河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黄河头道拐站实测水沙序列(1960-2002年)资料,对水沙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趋势识别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上游来水来沙量汛期所占比例减少,而非汛期所占比例增加;在年际变化上,水沙量逐年减少;同时,水沙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变化;②黄河上游水沙序列具有相同的多时间尺度(准周期)变化,但同一尺度下,水沙所处的丰枯变化并不一致;③年水沙序列趋势变化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者存在明显减少趋势;但在非汛期,两者的趋势变化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6.
依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磨子潭流域输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随着植被破坏的加剧,流域输沙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特剐是开始水土保持重点治淮工程以后.流域输沙量呈减少趋势,年均输沙总量减少51%,且流域多年平均粗泥沙所占比例下降13%。依据下垫面条件的相似性建立了不同时段悬移质输沙量、降雨量相关关系,表明磨子潭流域输沙量随降雨量的减小而减少,随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流域治理对于控制泥沙来源、特别是控制粗泥沙来源,减少进入磨子潭水库泥沙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监测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干,三江源区"中华水塔"的生态地位进一步凸显。2005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开始实施。为评价三江源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工程成效,填补我国在三江源这个特殊的高海拔地区没有系统的生态监测资料的空白,开展了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监测范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16县1乡,总面积为15.23万km2,共布设28个监测点;监测内容包括区域内的水蚀、风蚀强度及其分布,以及降水、植被、土壤和地形、地貌等水土流失因子;监测方法可分为定点监测、辅助样区监测和遥感监测等。从样区监测分析结果与土壤侵蚀相关性分析来看,2006年三江源区的土壤侵蚀量小于2005年,水土流失程度较2005年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昌马水库汛期排空过程泥沙含量理行观测分析,昌马水库通过两蓄两放空库排沙的措施,排沙减淤效果良好。较小的淤积保证了水库枢纽工程灌溉、防洪和发电等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水文连通性是指泥沙、营养盐等各种物质以水为载体,在空间异质景观或斑块间进行迁移、传输或扩散的便利程度,对流域产沙具有重要影响。为评估基于水文连通性模拟流域输沙量的可行性,以堵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0—2010年流域土壤侵蚀、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以此估算了流域输沙量。结果表明:1990—2000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连通程度不断增加,连通性等级主要由低和中低连通性转变为中高和高连通性。2000—2010年流域连通程度和土壤侵蚀模数均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此外,输沙量估算值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2),但由于未考虑水库、湖泊等对泥沙输移的拦截效应,输沙量估算值要高于实测值,后续研究需将其纳入模型以更准确地评估流域输沙量。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模型的适用性以及理解流域泥沙输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塔里木河流域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改变造成的河流水沙变化,依据1980—2020年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站,源流玉龙喀什河控制水文站同古孜洛克站、叶尔羌河卡群站、阿克苏河新大河站和开都河焉耆站的实测径流和输沙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Pettitt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40年塔里木河流域水沙演变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2020年期间塔里木河流域同古孜洛克站、阿拉尔站、卡群站、焉耆站径流量显著增加,新大河站、同古孜洛克站、阿拉尔站径流量出现突变点,分别在1992年、1999年、2000年,突变后较突变前增长18.23%,18.10%,62.15%; 卡群站和同古孜洛克站的输沙量没有显著变化趋势,阿拉尔站、新大河站和焉耆站的输沙量都显著减少,突变点都在2001年,突变后较突变前降低36.73%,30.50%,68.31%。塔里木河水沙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源流四站控制区的径流深存在南北空间上的差异,北部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和开都河径流深低于南部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和玉龙喀什河,从上游向下游输沙模数降低,径流主要受降雨和气温差距影响,而泥沙差异则是由于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上游三源流汇入干流的区间内,年平均消耗径流量98.21亿m3,径流深167.31 mm,淤积泥沙量4 424.15万t,淤积模数753.69 t/(km2·a)。对塔里木河四源一干径流泥沙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证明了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