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6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林业   70篇
农学   165篇
基础科学   205篇
  418篇
综合类   708篇
农作物   148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25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提高大白菜(B.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我们进行了两年地膜覆盖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直播小株、育苗小株、老株那种采种方式,凡使用地膜覆盖的均比不覆盖的产量增加30%左右,质量也明显的提高;聚乙烯、聚氯乙烯都是良好的地而覆盖材料,在大白菜种子生产中可以取得相近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对棉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显著降低了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极显著地提高了棉花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4.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lastic film removal on grain yield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 spring maize (Zea may L.)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5 yr at Changwu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Northwest Chin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lastic film mulching during entire growing stages (FM), plastic film removal at the silking stage (RM) resulted in a 6.3% higher average maize yield. Under the RM treatment,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 5‐yr cultivation in the 0‐ to 20‐cm layer.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extractable organic C (EOC), KMnO4‐oxidizable C (KMnO4‐C) and C management index (CMI) in the 0‐ to 20‐cm layer, and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 and EOC in the 20‐ to 40‐cm layer were observed in response to plastic film removal after the 1‐yr treatment; the respons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after 5 yr. Under the RM treatment,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microbial biomass C, light fraction organic N, extractable organic N, KMnO4‐C and CMI were also observed after five years in the 20‐ to 40‐cm layer. Moreover, KMnO4‐C and EOC were much more sensitive than other labile SOM frac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RM, even after only 1 yr of cultivation.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mulching for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plastic film removal at the maize silking stage is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increasing yields and enhancing SOM concentration and soil sustainability in the regions with semiarid monsoon climates that have sufficient rainfall during maize reproductive stages.  相似文献   
5.
6.
针对宁南山区春季降雨少、低温不利于马铃薯出苗,而作物生育中后期高温胁迫限制马铃薯块茎形成导致减产等问题,于2016年设置垄覆地膜沟内覆盖塑料地膜(DM)、玉米秸秆(JG)、生物降解膜(SM)、麻纤维地膜(MM)、液态地膜(YM)及沟不覆盖(BM),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研究沟垄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DM,SM,MM和YM马铃薯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表现出增温效应,而处理JG和BM表现为降温效应,其中处理DM增温效果和处理JG降温效果最佳.处理YM,JG对马铃薯生长前期保水效果较好,分别较CK显著提高13.3%,27.0%,而处理JG,DM对生育中后期的保墒效果较佳,分别较CK显著提高22.4%,13.2%.处理JG可显著促进马铃薯生长,其增产效果最为显著,DM次之,分别较CK增产47.8%,44.8%,其他处理较CK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宁南山区实施垄覆地膜沟覆秸秆模式可调控土壤水热环境,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与镇压对小黑麦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黑麦作为研究材料,通过设置5种不同的秸秆覆盖与镇压处理,在小黑麦的各个生长期对其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秸秆覆盖与镇压对小黑麦鲜重和干物质重、株高、次生根、叶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种处理下小黑麦的生长状况呈现出了:A4> A3> A> A1> A5.而且A4处理下小黑麦的生长状况明显大于其他各组处理下小黑麦的...  相似文献   
8.
为对秸秆覆盖混埋还田耕整地技术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需要研发配套圆盘耙联合整地机具,机具研发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受秸秆影响的堵塞问题。通过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试验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探索独立连接圆盘耙单体排列参数对秸秆堵塞问题的影响规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对应机具通过性评分为3分的三个因素临界值:耙片间距为275 mm,横梁间距为900 mm,错位间距取值全部满足试验要求。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耙片排列参数对机具堵塞影响主次顺序为耙片间距B,横梁间距L,错位间距S;机具通过性的较优组合为耙片间距325 mm,横梁间距1 100 mm,错位间距0 mm。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机具排列参数耙片间距和横梁间距对机具堵塞影响显著,错位间距对机具堵塞影响不显著。正交试验回归分析结果得到拟合度较高的机具通过性回归方程:T=0.833B+0.667L。本文试验结果为圆盘耙联合整地机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干旱是影响宁夏东部沙化区荒漠草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也是天然草地补播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柠条是土壤覆盖保水的丰富资源,但是缺乏相关研究。选择平坦的、未生长柠条的退化天然补播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在临近有柠条生长的草地平茬其柠条枝条用于试验覆盖,研究不同柠条覆盖厚度(TSM0,覆盖0 cm;TSM1,覆盖1 cm;TSM2,覆盖2 cm;TSM3,覆盖3 cm)对该地区荒漠草地0~40 cm土壤水热以及补播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枝条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并且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但2018和2019年间所有覆盖处理下0~20 cm土壤水分平均值与TSM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20~40 cm土层,3种柠条枝条覆盖厚度明显较对照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TSM3>TSM2>TSM1>TSM0的趋势。结果还表明,柠条枝条覆盖还具有降低草地0~10 cm温度的作用,生长季8:00、14:00和18:00的土壤温度总体均随着柠条枝条覆盖厚度的增加出现降低趋势,且2019年土壤温度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变异系数也在减小,依次为4.6%、2.3%、1.7%,表明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补播牧草地上生物量亦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蒙古冰草、沙打旺及补播的3种牧草的总生物量均与草地20~40 cm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柠条枝条覆盖有效地改善了荒漠草地土壤的水热,提高了土壤墒情,为牧草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为该地区及类似地区退化草地的补播改良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沙漠、沙尘暴和沙化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头号敌人,如何根治沙漠、沙尘暴和沙化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覆膜防沙治沙方法的研究和提出,成功地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重大防沙治沙难题。为人类征服自然,征服沙漠树立了信心。介绍了覆膜防沙治沙的技术方式、方法、原理和覆膜栽培技术,供防沙治沙工程参考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