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13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斯腾湖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人类活动与长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博斯腾湖的水位从1959年的1048.75 m下降到1988年的1045.21 m,30年间水面积缩小了120 km2,蓄水量减少了约3.0×109 m3[1],湖区植物多样性也在发生剧烈改变。本文应用博斯腾湖湖区2014年8月植被调查数据,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湖区植物多样性的特征,从而为改善博斯腾湖水质,为博斯腾湖湿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其水域及湖滨湿地区总面积1513 3km2,由大湖、小湖群、湖滨湿地三部分组成。20世纪60~90年代,区内降水处于平水年,加上人们围湖造地、乱割滥牧、污染物排放,致使湖面、湿地面积萎缩,植被稀疏,湿地严重退化,水质变微咸,环境质量降低。针对该湖水域、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积极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入湖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气候变化条件下对水文过程的认识,对探讨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博斯腾湖流域49年(1960~2008年)的入湖流量、温度、降水和大山口径流资料,利用Mann - Kendall秩次相关法进行趋势检验,同时应用滑动T检验及YAMAMOTO检验信噪比突变点检测方法对入湖径流量近49年的实测径流量进行突变点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流域降水、温度和大山口径流量增加趋势显著,而入湖径流量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60~2008年间有两次突变发生,分别在1973年和1987年;将1973年之前作为基准期,并以之为界分为两部分,利用1960 ~ 1972年资料建立气候因子与径流量的多元回归关系,同时利用1973年之后的气象数据代入该关系式就能得到天然情况的径流序列,进而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评估其强度.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流域的入湖径流量的影响强度呈增加趋势.[结论]为保证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和入湖径流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分配地表水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确保人湖径流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干旱区淡水湖泊沉积物微生物在氨氧化中的功能,利用铵盐培养基对博斯腾湖不同深度沉积物进行驯化培养,结合水环境因子分析混合菌株产亚硝酸盐能力,从中分离纯化氨氧化细菌并对其氨转化能力进行试验。结果表明,6个采样位点12个样品中,11号位点深层沉积物(20~40 cm)混合菌株能有效利用铵盐产生亚硝酸盐,且连续6 d稳定维持其质量浓度高达20 mg/L以上。进而,从该混合菌液中分离得到30株单菌,其中有2株呈现出明显的氨氧化细菌特性。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形态学分析分别鉴定其为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和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相似文献   
5.
博斯腾湖浮游植物季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英 《水生态学杂志》2009,30(5):103-106
针对博斯腾湖近几年面临着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渔业捕捞盲目等关键问题,采用《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有关方法,2004年通过6次有代表性采样,对博斯腾湖浮游植物数量、生物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博斯腾湖浮游植物数量最低的是4月,最高的是8月;6次采样数量为3.0×10^4~1423.2×10^4个/L,平均为393.7×10^4个/L;生物量为0,064~8,256mg/L,平均为2.969mg/L。全年以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为主要的优势种类;微囊藻(Microcystis)是全湖次优势藻,不仅在夏季出现率高,而且在寒冷且水温低的11月也多有出现;钟罩藻(Dinobryon)是喜水温较低的种类,该种类在4月为多个站的绝对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叙述了近30年来博斯腾湖水位、容积、水质、芦苇资源、渔业资源、水生生物等的变化,并对博斯腾湖未来的环境演变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芦苇湿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博斯腾湖三大苇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特征及影响湿地芦苇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苇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有效氮含量平均为142.59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0.11mg/kg,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81%,能够满足芦苇生长要求。⑵黄水苇区湿地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分别为0.93%和3.04mg/L,其与芦苇生物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西南小湖区及大湖西岸区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对芦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三苇区水中COD量和pH值对芦苇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⑶芦苇的株高、茎粗、节数等三种形态特征指标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芦苇的密度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8.
《水产养殖》2010,(7):47-47
<正>碧波荡漾的博斯腾湖不仅风景宜人,还盛产着各类名特优水产品,池沼公鱼就是这些名特优水产品中的佼佼者。2010年5月5日,记者从巴州水产处获悉,今春,博湖共捕捞池沼公鱼1 776 t,比去年增长50%,创博湖池沼公鱼捕捞产量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9.
博期腾湖生态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干旱区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依据博斯腾湖1956—2012年期间的水位监测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揭示了近50a博斯腾湖水位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显示:博斯腾湖1956—2012年水位变化分为3个阶段下降(1956—1987年)—上升(1988—2002年)—下降(2003—2012年),其中1956—1987年水位下降了3.39m;1988—2002年上升了3.7m;2003—2012年再次下降了3.21m。水位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且通过了α=0.05时的显著性检验。就其周期性变化规律而言,博斯腾湖水位存在18a的主周期,而38a的周期由于水位资料序列有限难以确定,需要更长的资料序列进行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