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7篇
林业   13篇
农学   341篇
基础科学   92篇
  113篇
综合类   2696篇
农作物   569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9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9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31篇
  1956年   14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4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双季鲜食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生态高效栽培的意义,阐述了其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与覆膜、田间管理、收获与晾晒、秸秆还田与残膜清除等.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山东省小麦、玉米两熟轮作区及其他相似区域.  相似文献   
2.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供试材料,井关PZ80D-25型高速插秧机为供试插秧机械;试验设定25cm固定行距,株距设置为11cm、12cm、14cm、17cm4个处理水平,试图探索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的适宜株行距。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不影响生育期表现;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11cm、12cm株距处理的有效穗数较14cm、17cm株距处理提高13%以上;株距为11cm、12cm的小株距处理所构建的大群体并未导致结实率和穗粒数的显著降低;11cm、12cm株距设计具有更好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同时表现出更优的实际产量结果。综合来看,25cm×11cm和25cm×12cm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最佳的株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4.
双季哈密瓜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蔬菜》2018,(9):41-43
为了进一步提高哈密瓜的种植效益,减轻夏季高温酷暑给植株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对比了传统哈密瓜套种棉花或高粱的种植模式后,2013年吐鲁番地区探索成功了一年双季哈密瓜的种植模式,取得了缩短种植时间,延长上市期,减轻病虫危害,避免后期植株早衰及降低人工成本等良好效果,同时创新出品种选择、合理播期、严格蹲苗、高温晒垡、病虫防治等一套适合双季瓜生产的栽培措施,为双季瓜的增产增收及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6.
2000年我县的晚稻生产遇到了罕见的现象--穗萌芽,这种异常现象在本地区最近25a内从未有过.穗萌芽率在3%~15%,直接影响了晚稻谷的商品性,本来一部分可以当商品粮出售的晚稻谷只能作为饲料出售,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另外,作为口粮的晚稻米夹杂着已发芽的坏米,直接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此,从多方面进行了调查,找到了穗萌芽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7.
8.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在山区杂交中稻、一季晚稻上危害逐年加重.由于该病症状与种性不纯的植株相似,给杂交稻生产和产量造成很大影响.一般发病田块损失10%~30%,严重田块损失达50%~80%,有的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9.
10.
特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选育的,2003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晚季在闽侯县南屿镇“省千亩水稻新品种示范片”试种,结果表现产量、米质等都较好,获得农民的认可。 一、产量表现 该组合产量结构合理,亩有效穗18.4万,穗长25厘米,每穗总粒数125.6粒,每穗实粒数102.1粒,千粒重30.5克,亩产506公斤,比对照两优2186亩增91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