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迁对农业的冲击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量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迁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从气候变迁与农业生产关系入手,分析了气候变迁对农业正负两面的效应,并着重分析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面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后从生态保育与绿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出发,提出调整农业资源利用和生产方式,以应对气候变迁对农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主导性因素。25Ma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强烈隆升,导致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加强,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向干旱化趋势演化。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与气候演化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黄土堆积沉积的跳跃式阶段性扩展。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可以黄河水系的诞生为界限(1.67~1.43MaB.P.)划分为二个阶段:古湖泊低地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  相似文献   
3.
崆峒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崆峒山的人文景观,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不仅要促进其发展,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更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上作出重大贡献。本文根据现有史料争平凉气象记录,描述分析了崆峒山气候,旨在使我们不但了解崆峒山的气候变迁。也使我们合理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作用于当地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4.
古树复壮综合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树名木,虽数量较少,且多分布在风景名胜区的景点上,但从科研角度来说,古树名木可为人们研究当地地质变化、气候变迁、物种变异、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价值;从文化角度来说,古树名木往往是历史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和标志,是宝贵的“活文物”,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难以改善,古树名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数量呈下降趋势,树势衰败,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通过多种方法,对古树名木进行综合复壮试验,颇有收获,现综述如下。一、清理表土针对要复壮的古树名木根际周围的表土进行清理,清理深度以露出根系为标准,做到不伤树根。清理范围,针叶树种清理树冠投影大小即可,阔叶树种清理面积要大于树冠投影面积。二、砧孔在表面土壤清理完毕之后,使用钻孔工具在树根周围进行钻孔,要求钻孔直径不超过8cm,过大易伤根,孔与孔之间距离在30~50cm之间,距离树根较近的地方深度可浅一些,一般30~40cm,外围的钻孔深度可达1m。打孔位置要分布均匀,最好呈辐射状,打孔时要根据树冠枝丫分布情况,判断土下根系的分布,尽量避免伤及根系。三、施肥、施松土剂以施...  相似文献   
5.
海花 《花卉》2011,(9):1-1,4
"低碳、绿色成长"(Low Carbon,Green Growth),是韩国现今重要的政策口号.自2008年8月.韩国政府宣布"低碳绿色"为国家发展愿景后.随即将绿色成长的概念纳入国家能源与气候变迁计划中.并由"绿色成长委员会"研拟未来政策方针与行动方案.此外为鼓励企业投资,韩国政府预计于4年内投入385亿美元的预算,...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以及与外部因子(自然的与人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CO2等温室气体的释放,改变了大气的组成,驱使全球的气候变暖。据IPCC(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2007年报道,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地区更新世以来冰期雪线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统计祁连山地区5次冰期雪线下降值,以及相应的温度、降水变化的数据,反映出中更新世以来冰期气候(温度和降水)使得此区雪线不断迁升,冰川规模越来越小。并认为,太阳辐射能量的周期性变化是冰期气候变迁的根本因素,而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改变及其对气候降温的反馈作用等是十分重要的气候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于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36-7538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上,自然演变的过程漫长且复杂,是灾害多发的地带,是极易土地沙化的区域,对各种自然和人为扰动极为敏感。在阐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候形成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回顾了人类古代历史文化期的气候的变化与沙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冷暖干湿气候差异性的交替运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波动变化和易灾、易沙化的趋势;气候的变化还通过早期人类活动的集聚格局,间接地影响了历史时期土地沙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迁直接影响森林火险天气等级变化趋势,了解气候变迁与高火险天气等级天数变化趋势,并且提出相应对策,是气象与护林防火人员关心的问题。我们应用上海1873年以来气象资料和南京、杭州、苏州、常熟本世纪的气象资料对公元234年(三国时期)以来江苏太湖地区...  相似文献   
10.
麋鹿的驯化     
麋鹿为我国固有特产鹿类,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原生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至明、清年代只有少量残留种群,几近绝迹.其种群的逐渐消失主要受气候变迁、人为滥猎,森林植被破坏等原因所致.十九世纪末,最后一批圈养在北京南海子的麋鹿群体也被迫离开了中国,从而这个珍稀物种在原产地遭到绝迹,使麋鹿成为与大熊猫相媲美的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