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光谱技术改进Beer-Lambert定律的定量化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简便、快捷的无损测试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方法,对Beer-Lambert定律进行定量化改进,构建了以NDVI为自变量的LAI预测模型,并采用不同年份、不同株型的玉米数据对其改进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当生长55 d时,叶向值(LOV)显著不同的3种株型的NDVI、LAI和消光系数K的差异均最大;披散型(LOV≤30°)NDVI饱和点的出现较中间型和紧凑型为早;利用NDVI改进Beer-Lambert定律的定量预测模型能够敏感反映植株冠层结构参数的动态变化,且最适用于紧凑型品种。随着玉米育种目标更偏向培育偏紧凑型品种,其改进结果在育种栽培实际中更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麦株型结构分析法与消光系数分布的基因型间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拟定了快速而无需破坏样本的“株型结构分析法”及其计算机程序。调查了小麦冠层结构与消光系数(K值)分布在21个基因型间和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对该方法所作的验证表明:采用该法调查结果和分层切片法与Ross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此法是可靠的。冠层结构与K值垂直分布在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基因型不同密度之间仅达显著程度。K值是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广义遗传力为76.9%。总K值对籽粒产量影响不大。由于长江下游地区辐射条件较差,高产群体表现出冠层重心较高,K值分布呈上层大、中层小的特点。说明该地区选育的品种上部叶水平角宜小(倾斜至水平),中部叶宜直立。讨论中提出了以株型结构分析法对K值分布作选样和培育高产品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黄土半干旱区不同密度人工白榆林消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340-342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冬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及光截获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山东省14个冬小麦高产品种(系)的冠层结构和光截获(LI)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间盛花期冠层消光系数K存在显著差异。中下层叶片相对光强(I/I0)的差异程度大于上层叶片。适度的增加上部节间长、提高株高构成指数(IL)、降低上层叶片面积所占比例和角度指数,有助于减小冠层K并改善透光条件。盛花期LI及分布特性对作物生长率(CGR)、籽粒形成及最终产量有重要影响。并对小麦冠层结构改良和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消光系数(k)是模拟树冠光分布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见的获得k值的方法,筛选最优方法,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内光合有效辐射(PAR)进行动态估计。方法(1)将实测的PAR数据按3∶1划分为拟合数据和检验数据,利用拟合数据构建k值预估模型(方法I)。(2)用拟合数据,采用人为设定不同梯度的k值估计树冠PAR,筛选最优的k值(方法II)。(3)基于叶倾角数据,采用2种不同的平均叶倾角公式(方法III-1、方法III-2),对k值进行计算。将检验数据作为独立样本对以上3种方法估计的PAR进行独立性检验。通过对比以上3种方法对树冠内PAR的估计效果,选择最优的k值计算方法,结合气象数据对PAR进行动态估计。结果根据实测PAR数据计算的树冠各轮层k值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在0.1 ~ 1.5之间,且与相对着枝深度(RDINC)呈明显的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关系。同时太阳高度角(Sa)、累积叶面积最大值(MCLA)、叶面积密度(NAD)和树冠表面积(CS)对k值的垂直变化也有明显影响。因此方法I将指数函数作为基础模型,以RDINC、Sa、CLA、NAD和CS为自变量建立了k值估计模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R2 = 0.736,RMSE = 0.124)。方法II中,当k取0.32时对PAR的估计效果最好。利用方法III计算的各轮层消光系数差异较小,总体在0.3 ~ 0.7之间。采用独立样本检验以上3种方法对PAR估计的效果,结果表明方法I对PAR的估计效果较好(平均误差ME = 2.88,平均误差绝对值MAE = 117.4,预估精度P = 91.53%),方法II对PAR的估计效果次之(ME = ? 7.2,MAE = 217.5,P = 88.12%),方法III对PAR最差(方法III-1中 ME = 121.4,MAE = 210.1,P = 55.85%;方法III-2中 ME = 226.4,MAE = 259.0,P = 42.93%)。结论k值在不同林木、不同轮层及不同的太阳高度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固定值。本研究建立的k估计模型充分考虑了以上3个重要变量,符合客观实际,且对估计长白落叶松树冠PAR有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为人工长白落叶松树冠内不同位置净光合速率的模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CERES-Maize模型没有覆膜处理模块而无法从机理上实现对覆膜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过程进行模拟的问题,依据作物生长发育的有效积温原理,利用膜地增温对有效气积温的补偿效应,量化覆膜地温对气温的补偿值,改进模型气象模块中的气温输入数据,同时将模型中影响腾发量及水量平衡计算的冠层能量消光系数K调整为0.5,构建了适宜于膜下滴灌的改进型CERES-Maize模型,并依据2014和2015年膜下滴灌玉米田间试验数据对改进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覆膜地积温对气积温的增温补偿系数Cc:播种-出苗期为0.45,出苗~抽雄前期为0.20;随着K降低,地上生物量与籽粒产量的相对误差绝对值ARE降低并趋近于0;改进后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覆膜玉米开花期天数、成熟期天数、收获期地上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其模拟值和实测值的ARE分别为0.58%,0.37%,7.65%和16.95%,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分别为0.84%,0.51%,8.75%和17.50%.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安徽省沿江棉区杂交棉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交种湘杂棉8号为对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行间和株间冠层结构的影响,为棉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吐絮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分布(LD)增大,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减小,平均叶片倾角(MLA)和消光系数(K)无明显变化规律。行间MLA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小,株间MLA变化趋势相反。相同密度处理行间TCDP大于株间TCDP,行间K、LD均小于株间相应值,说明此时行间冠层内漏光损失严重。行间TCRP随着生育进程而递减,随着天顶角的增大而递减;株间TCRP随生育进程及天顶角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于冠层光分布的光合作用模型,以紧凑型和松散型2个不同株型水稻冠层为对象,通过设计不同的模型输入参数组合,定量分析了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日变化特征、正午时刻直接辐射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特征、冠层内光合作用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辐射强度下冠层光合作用速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日变化等。结果表明,紧凑型的增产潜力依赖于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效能、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等。研究结果为水稻高产栽培及理想株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9.
利用激光雷达、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浓度数据、气象数据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果,对2021年3月15日-22日西宁一次强沙尘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偏东风影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甘肃境内沙尘传输,随高度降低,偏东气流对西宁的影响逐渐加大。根据污染特征及天气条件将此次过程分为污染前、沙尘输入和混合污染三个阶段。污染前受蒙古气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沙尘天气,但青海省境内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沙尘输入阶段高压底部偏东风携大量沙尘堆积在高原东侧,并在河湟谷地东风回流作用下输送至西宁及周边区域。PM10平均质量浓度为1337μg/m3,小时浓度最高达2030μg/m3,PM2.5/PM10比值范围为0.20~0.24。气溶胶粒子主要集中在近地面1km范围内,雷达消光系数大于0.3km-1,最大退偏振比达到1。混合污染阶段上游污染物浓度降低,PM10平均质量浓度为384μg/m3,退偏振比降至0.3-0.7...  相似文献   
10.
玉米群体辐射传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观测分析了玉米群体总辐射的透过率、截获率、反射率和消光系数,结果表明玉米群体总辐射透过率、反射率和消光系数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玉米雄穗开花前后其群体透过率和截获率有明显变化;日际反射率随玉米生育期而异,初期达0.23,之后逐渐下降至0.14左右;生育期平均反射率约为0.19;总辐射和净副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51和0.#矗薄L岢隽俗芴逑庀凳母拍睿孟凳诠鄄馄诮衔榷ǎ嘉?26,依此利用入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