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9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类具有高效、广谱、安全、促生的新型仿生性杀菌剂,是世界农药界继三唑类杀菌剂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农用杀菌剂,极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一、作用机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谱非常广泛,几乎对所有已知的真菌都有防治效果,施用剂量较低。其作用机制都是通过阻塞细胞色素之间的电子传递,阻碍三磷酸腺苷(ATP)的产生,干扰真菌体内的能量循环,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达到发挥抑菌杀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红素氧还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柳参奎 《草业科学》2016,33(6):1118-1125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红素氧还蛋白(rubredoxin)集中来自严格厌氧菌,包括细菌、古菌和少数微需氧细菌,而植物中该类蛋白相对较少,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作为辅因子或电子供体参与多个生化途径。也有研究显示,无论是植物中还是微生物中的红素氧还蛋白基因在协助生物抵御氧化胁迫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全面介绍自然界中的红素氧还蛋白基因的分布、结构以及在微生物、植物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希望能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棉花花铃期低温对叶片PSI和PSII光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飞  杨延龙  王娅婷  马慧  张旺锋 《作物学报》2017,43(9):1401-1409
选用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新陆早45号,在室外盆栽至开花结铃期后,移至人工气候室,模拟新疆棉花花铃期易出现的低温逆境条件,设置处理T(16℃/10℃,昼/夜),以常温(30℃/18℃,昼/夜)处理作为对照,采用叶绿素荧光和P700同步测定技术,研究低温对棉花花铃期叶片光合机构PSII能量分配、PSI氧化还原状态及环式电子传递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叶片PSII光适应状态下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II)],并使PSII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和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量子产量显著升高,诱导PSII发生光抑制。低温引起棉花叶片光合机构PSI受体侧限制[Y(NA)]显著下降和供体侧限制[Y(ND)]显著升高,但未引起有效的PSI复合体含量(P_m)显著降低,表明与PSII相比,棉花叶片PSI对低温不敏感。此外,低温引起环式电子传递量子产量[Y(CEF)]以及与PSII实际量子产量比率的[Y(CEF)/Y(II)]显著升高,进一步表明在低温下,光破坏防御机制中环式电子传递流对棉花PSI、PSII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是主要的光破坏防御机制。非光化学热耗散(NPQ)和调节性非光化学热耗散[Y(NPQ)]与[Y(CEF)]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低温引起棉花花铃期叶片PSII反应中心过度关闭产生过剩的激发能,造成了PSII可逆的光抑制,环式电子传递流的响应及较高的调节性能量耗散共同保护了棉花叶片PSI和PSII免受光抑制的损伤,这可能是棉花叶片PSI对低温不敏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避雨栽培对四川盆地春季茄子光合性能、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茄子品种黑冠为试材,设置避雨处理和露地CK,测定2个处理中的光照和温度环境参数、茄子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茄子花激素含量、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避雨栽培降低了光照有效辐射强度,为露地栽培的75.1%;改变了光质组成,紫外光和远红光分别比露地降低11.9%和提高4.6%;对栽培温度的影响较小;与露地相比,避雨栽培后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和花青素含量降低,分别是露地栽培的81.9%和20.0%,光合电子传递性能下降,PSII的量子产量[Y(II)]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II)]分别是露地栽培的64.3%和64.4%;茄子花中生成玉米素核苷代谢通路中Sme00717基因下调,导致玉米素核苷含量降低,是露地栽培的19.0%,此外异戊烯腺嘌呤核苷含量也低于露地栽培;单株产量和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均低于露地栽培,单株产量降低了63.3%。综合分析,栽培光环境的改变导致茄子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和花中2种细胞分裂激素含量的降低,最终导致了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植株的大小与光合能力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大白菜小植株突变体s1和其野生型WT为材料,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对光反应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解析大白菜植株大小与光合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大白菜小植株突变体s1的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光合速率显著降低29%;Fv/Fm和Y(II)值在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s1的外叶和新叶ETR值都显著低于WT;进一步的转录组分析表明光合电子传递链上的PSII、PC、FNR、ATP合酶相关基因表达下调0.94~1.69倍。由此证实,大白菜小植株突变体s1光合速率低与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基因表达下降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下降有关。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大白菜植株大小相关的优异基因资源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材料,也为大白菜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分胁迫方式对核桃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离体快速干旱和盆栽人工控水干旱两种水分胁迫处理方式下,核桃(JuglansregiaL.)苗叶片qP值在离体2~4h和盆栽土壤相对含水量(RWC)为60%中度胁迫时,没有明显的降低;离体6h和40%严重胁迫时下降明显(P>0.05),但降低幅度不大,分别为5.7%和4.4%。qN值在两种水分胁迫方式下都明显增加,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核桃苗遭遇水分胁迫时,叶片的PSII反应中心电子传递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不大;PSII反应中心耗散过剩光能的能力增强,说明核桃可能存在较强的非光化学淬灭机制以耗散PSII吸收的过剩光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活性炭和生物炭对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含砷水铁矿过程的影响,并探究了这一过程中砷的释放、转化及其在次生矿物中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初期活性炭和生物炭抑制了含砷水铁矿中铁的微生物还原过程,可能的原因是活性炭和生物炭抑制了菌的生长,荧光染色结果证实了这一过程;在培养中期,微生物逐渐适应培养环境,并使铁还原持续进行,培养结束时活性炭和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含砷水铁矿中铁还原的比例。培养基中的磷酸根通过置换作用使水铁矿中的部分砷释放至溶液,而微生物还原含砷水铁矿过程中,活性炭和生物炭抑制了溶液中砷的去除。此外,微生物还原含砷铁矿过程中,依次生成了蓝铁矿和菱铁矿两种次生矿物。SEM-EDX结果表明,在两种次生矿物中,砷主要被蓝铁矿固定。该结果有助于我们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评估活性炭和生物炭在农业环境应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磷水平下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试验以无性繁殖的雷竹幼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0,0.5,5.0,50.0,500.0 mg·L-1)对雷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通量密度?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PAR-ETR)响应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升高,幼苗叶片潜在光化学活性(Fo /Fm)呈逐渐降低趋势,最大光化学效率(Fv /Fm)在0~50.0 mg·L-1磷质量浓度范围内逐渐下降。磷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适时最小荧光(Ft)和可变荧光(Fv)均达到最大值,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系统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较大,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NPQ)相对较低,说明在5.0 mg·L-1磷质量浓度下,雷竹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较强,接近适宜雷竹幼苗生长的磷质量浓度。磷质量浓度过高(50.0和500.0 mg·L-1)均导致雷竹幼苗叶片ETR下降,热耗散增加,光化学效率和光量子产额降低。图1表3参20  相似文献   
9.
辅酶Q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介导电子从复合物I和复合物II传递到复合物III。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辅酶Q在其他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发现,促进了其作为药品和保健品的广泛应用。对于辅酶Q的生物合成途径,从低等到高等真核生物都是高度保守的,以在简单真核生物酵母中的研究尤为清晰。辅酶Q的生物合成包含多个步骤,多数参与基因已被发现,但有些基因功能还未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辅酶Q生物合成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5.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特异作用于鱼类电子传递链上的呼吸抑制剂,使鱼类细胞的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从而降低生物体内的ATP水平,最终使鱼类得不到能量供应,行动迟缓、麻痹而缓慢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