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7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477篇
林业   58篇
农学   395篇
基础科学   3280篇
  989篇
综合类   2852篇
农作物   314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99篇
植物保护   21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408篇
  2012年   590篇
  2011年   719篇
  2010年   601篇
  2009年   596篇
  2008年   528篇
  2007年   492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7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是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而且,相对于传统的农耕方式而言,该方式能够更加有效提高耕种工作的实际效率,并且保护性耕作是按照作物的实际生长需求,利用植物残渣来进行土壤封盖,进而降低农田耕作的实际应用问题。同时,有效通过农药使用,也能够降低杂草和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所以它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技术。此外,在降低土地翻耕工作时,它也能够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因此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它也是一种保护性的耕作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措施的使用来真正实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常规翻耕(C)、深松(S)、旋耕(R)处理,副区为秸秆还田量,分别设秸秆全还田(P)和秸秆不还田(A)处理,采用Biolog Eco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并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结果显示:深松与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的提高,0~15 cm土层分别提高了9.78%和24.00%,15~3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7.08%和15.81%;深松提高了15~30 cm土层的pH值6.67%,秸秆还田提高了0~15 cm土层的pH值4.32%。深松和秸秆还田均有利于代谢多样性(丰富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碳源代谢强度的提高,0~15 cm土层分别提高了26.84%、3.84%和38.02%,15~3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11.87%、 3.63%和14.74%。主成分分析表明常规翻耕秸秆不还田和旋耕耕作秸秆不还田碳源代谢功能相近,15~30 cm层次内常规翻耕秸秆全还田碳源代谢功能和深松耕作秸秆全还田处理相近。深松和秸秆还田平均提高了小麦产量5.82%,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小麦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便携式播种器播种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灭茬起垄播种的耕作方式种植玉米,其产量、产值及纯产值均高于灭茬播种、原垄播种,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作物学报》2021,(2):F0004-F0004
《作物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1月创办的《中华农学会丛刊》,1962年改为现名《作物学报》。主要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态、种质资源、谷物化学、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农业气象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以及专题综述、评述等。读者对象是从事农作物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具有同等水平的专业人士。《作物学报》从2001年起连续1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授予“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处两熟制的北部边缘。近年来,随着物质、技术条件不断改善,小麦、玉米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有两项突破性的进展。一是引种紧凑型中熟品种掖单4号玉米,进行夏播推广成功,并获得大面积高产,二是与夏播紧凑型中熟种掖单4号相配套的晚播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经大面积生产验证取得成功。夏播中熟紧  相似文献   
7.
8.
针对保护性耕作中,原茬垄带状状所应满足的各项农艺要求,设计了灭茬旋耕机,并对此此进行了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记者:王局长,您好!感谢您挤出时间到本刊的"特约访谈"栏目作客,我们今天访谈的主要内容是:当前山西省农机化发展和农机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大家都知道,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但我们在山西省农机局最近举办的第四届北方现代农业装备推广展示交易会上,看  相似文献   
10.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据统计资料,2008年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为185.3万hm2,居于各作物首位,分布在全省14个市,种植面积超过15万hm2的市有铁岭、沈阳、锦州、阜新、朝阳、鞍山、大连。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