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12篇
基础科学   21篇
  65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性地论述了碎屑岩的水文地质特征,并阐述了不同地区碎屑岩的找水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甲岩水电站建成下闸蓄水后,由于坝基砂岩内构造裂隙发育,岩体在高水头作用下渗漏较为严重、为有效形成坝基帷幕,保证大坝安全运行,针对性地选取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帷幕灌浆生产性试验。研究帷幕灌浆工艺参数、灌浆量、防渗效果,借以指导帷幕灌浆施工。  相似文献   
3.
普渡河铅厂水电站大坝基础为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存在易碎,碎后块度小,微裂隙多的特点,尤其是河床段坝基破碎带微裂隙极其发育,采用纯水泥浆灌浆时发生了浆液回浓快、吃水不吃浆、灌浆管堵塞和爆管等问题,防渗性能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经多次试验研究,通过在水泥浆液中掺加膨润土,改善了浆液的稳定性,可灌性,同时通过调整灌浆布置、灌浆压力及施工工艺等,最终达到了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4.
水井酸处理效果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井酸处理效果预测一直缺乏成熟的方法。提出了根据水位恢复曲线形态和含水层裂隙特征来预测井的首次酸处理效果,经与石油界所用方法有明显不同。石油界普遍认为,只有不位恢复曲线为快速上翘型的低产碳酸盐岩井才适合酸处理(即基质酸化),但作者近年来发现,多数水位恢复曲线为直线型的低产碳酸盐岩井,即井中含水层裂隙平均宽度<5mm的井,酸处理效果也很好,被调查3眼这类井的单位涌水量增加值平均为423%;水位恢复曲线为缓慢上翘型的井中,部分含水层裂隙被松散物充填的井,采用特殊的酸处理方法处理后,井的单位涌水量可增加100%。另外,采用适当的方法,使用足够数量的酸进行首次酸处理后,水井再进行酸处理一般效果都很差。  相似文献   
5.
具备条件的岩芯深井,可以通过爆破处理达到增水目的。然而,爆破位置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该文提出了爆破井应具备的条件及不同地层不同成因的废井,爆破位置选择的方法。并以实例说明效果。对于相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废井爆破处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利用数字图像分析土壤表面裂隙的方向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数字图像方法研究了在土壤干燥过程中表面裂隙方向分布的演化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干燥过程的持续裂隙的长度、宽度、面积分和分数维均趋于增加。但裂隙的方向分布则逐渐趋向均匀。  相似文献   
8.
岩-土界面是石漠化区露石岩面流和地表径流下渗转化为地下裂隙流的主要路径。作为地下裂隙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土界面流对坡面降雨径流转化、水分地下快速渗漏以及土壤侵蚀/漏失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流形成过程与转化机制,通过模拟典型露石岩-土界面,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露石面-土壤组成的岩-土结构单元下地表径流及地表下壤中流、岩-土界面流及非岩-土界面流的形成过程及输出特征,探究其对岩周径流形成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土界面流产流量在降雨过程中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相同条件下,有出露岩面流形成的岩-土界面流(岩面倾角45°、60°、75°)产流量远大于仅有土壤水分下渗形成的岩-土界面流(岩面倾角90°),前者是后者的4.78~16.58倍。岩面倾角是影响岩周径流形成、转化的主要因素,岩面倾角越大则岩-土界面流对水分漏失总量贡献越小,而非岩-土界面流则相反;雨强次之。然而,雨强是影响初始产流时间、稳定产流时间的主要因素,二者均随雨强增大显著减小(P<0.01);岩面倾角次之。岩-土界面的存在不仅直接形成岩-土界面流,同时对非岩-土界面流表现出较强的补给效应,约有一半的岩-土界面流最终以非岩-土界面流的形式流失。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区产流过程及机制的深度揭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华南花岗岩风化壳裂隙发育对崩岗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崩岗侵蚀与风化壳裂隙发育的关系,通过野外调查风化壳剖面特征、风化壳裂隙走向和数量与崩岗口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对采集的土样进行基本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丰富的土壤裂隙形成与该区主要分布的花岗岩红壤风化壳关系密切;崩岗与裂隙息息相关,裂隙是边坡崩塌和直接产生重力侵蚀的重要因子,崩岗发育完全受裂隙控制。可见华南花岗岩风化壳裂隙是崩岗侵蚀所特有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裂隙与其它类型孔隙结构差异的图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裂隙是孔隙的一类。文章利用土壤切片的数字图像,采用目视分离的方法,比较研究了裂隙与其它类型的孔隙在结构上的差异。选择的土样研究结果表明,目视分离裂隙的方法是可行的,土体中的裂隙直径分布曲线是不规则的,而其它类型的孔隙直径分布曲线则类似对数正态分布;土壤总孔隙中直径较大的部分主要由裂隙构成,直径较小的部分则由其它类型孔隙和裂隙共同构成;土壤表面裂隙与土体内部裂隙在结构上可能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