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6篇
  免费   382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林业   2605篇
农学   89篇
基础科学   34篇
  463篇
综合类   1489篇
农作物   2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揭示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器官所需营养元素变化以及土壤肥力对其影响,对于桉树营林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选取广西隆安县小林镇和田东县思林镇的桉树2代萌芽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个人工林嫩叶、成熟叶、黄叶的C、N、P、K、B、Ca、Mg以及土壤C、N、P、K、Ca、Mg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N、P、K、Mg营养元素转移规律是黄叶向成熟叶和嫩叶转移,但C、Ca、B营养元素则是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逐渐积累,黄叶中含量最高,说明施肥时应关注Ca、B元素的持续和有效供给。两片人工林都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说明土壤肥力的差异不影响桉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内循环规律。桉树嫩叶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学特征具有与成熟叶和黄叶不同的表征,在营养物质研究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简单、易操作、准确度高的橡胶园酸性、中性土壤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本试验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建立称样量、提取液体积、提取方式与交换性钙测定结果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以1 mol/L的乙酸铵为土壤浸提液,称样量为2 g、提取液体积175 mL、振荡36 min,为橡胶园酸性、中性土壤的最佳提取条件。将上述条件下得到的结果与标准方法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相对比,两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25~3.04之间,均属合理范围。利用标准样品对优化方法进行试验验证,结果与推荐值相符。改进后的方法分析成本低、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稳定性好,可用于橡胶园酸性、中性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约1000块样地资抖,系统地研究了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的地位指数级导向曲线模型。通过林业统计分析软件Statistica6.0对各落叶松人工林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比较,结果为:从拟合精度、曲线走向与散点分布趋势、残差分布等综合考虑,舒马切尔曲线函数比较适合落叶松人工林地位指数级导向曲线模型的拟合。  相似文献   
4.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细叶桉25个地理种源进行了2批不同立地种源试验,对4-6年生幼林生长表现和适应性,运用指数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强轩桉种源间各怀状差异,山地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地片除第2批材积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经方差分析后发现,3个试验点的直干桉、蓝桉无性测定林在1994年7月以前造的,其处理间的生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直干桉的生长差异比蓝桉更大。将造林时的苗高作协方差分析,用回归系数调整树高后,大部分无性系的树高都超过对照。对无性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初步结果的分析表明,多数地点、地点x无性系的差异显著。以实测值(并非调整值)为难,选出了材积超过对照25%的直干桉无性系7个,蓝桉无性系6个,最好无性系的材积分别为对照的288%和256%。  相似文献   
6.
Soil pH declined from 5.9 to 5.0 in 8 years beneath plantations of Eucalyptus saligna (Sm.) in Hawaii. In stands of Albizia falcataria, (L.) Fosberg, the soil pH change was more dramatic, declining from 5.9 to 4.6. We measured several components of soil acidity beneath four mixtures of the two tree species to gain insight on th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in soil pH. These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using an empirical method of comparing acid quantity,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depletion of base cations), and acid strength. The decline in soil pH differed between species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of the soil exchange complex; the larger decrease in soil pH under Albizia was produced by greater acidification of the exchange complex. Empirical titration curve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ces in acid strength moderated the divergence in soil pH beneath the species. Had the acids accumulating in the soil under Albizia been as strong as those in the Eucalyptus soil, the difference in soil pH would have been greater. Though the two species had contrasting effects on soil pH, the differences in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pH decline, were small compared with differences in the amount of cations stored in tree biomass. Continued supply of nutrient cations (from weathering or fertilization) will ultimately control both the extent of soil pH decline and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sustained by the forest.  相似文献   
7.
红锥人工幼林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研究表明,合理施肥能促进红锥人工幼林的生长,施肥量水平不同,其促生效果也不同,N、P、K肥对红锥人工幼林的生长具有同等重要的特性。综合本试验结果,红锥人工幼林的初步合理施肥量为每株尿素100g、钙镁磷150g、氯化钾50g,养分配比为2:3:1(尿素:钙镁磷:氯化钾),超过该施肥量,已没有增产效益。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本试验的立地条件下,当每株施肥量尿素超过300g或钙镁磷肥超过450g或氯化钾超过150g时,均有可能发生肥害,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尾巨桉试管苗移栽基质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五色土、堆沤木糠渣、锯木屑、泥炭为供试基质材料,进行尾巨桉3229试管苗移栽基质配方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五色土和锯木屑(1:2、1:1、2:1)三个配比的混合基质均可作为尾巨桉3229试管苗的移栽基质,其成活率高(达98.21%以上)和生长快,与对照(五色土)的成活率96.43%相近;纯五色土和泥炭(1:2和1:1)二个配比的混合基质也可作为尾巨桉试管苗的移栽基质。  相似文献   
9.
以杉木或湿地松为主要树种,用南酸枣、檫树、樟树、乐昌含笑、福建柏、鹅掌楸、蓝果树等作伴生树种,开展了13个类型的混交林试验研究,在定性分析筛选的基础上,初选出9个比较优良的混交类型,再依据Ii=P1h/H+P2d/D+P3v/V计算出混交类型的优选指标,用I标准=I单均+aδn计算出类型的优化标准为6.12.据此对参试的混交类型进行优选,选出的最佳混交类型为杉木+南酸枣、杉木+檫树、杉木+樟树和湿地松+鹅掌楸4个混交类型,供林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杉木林杆材阶段能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多以干物质量作为指标 ,这对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效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把生物量与能量结合起来 ,因为生物量和能流的研究 ,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最主要的一环 ,是研究物质生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关于森林各组织器官的热值和能量的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刘世荣等 (1990 )研究了落叶松 (Larixgmelinii)林群落能量积累、分配、固定和转化的规律 ;陶金川等 (1990 )探讨了银鹊树 (Tapisciasinensis)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的现存量 ;张文其等 (1995 )对鹤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