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23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利用凋落物样袋分解法对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杨树叶、油松针叶和禾草3种植被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随凋落物失重率的增高而降低,其中一部分营养元素回归土壤后,使凋落物样袋下相对应土层的营养元素含量提高;凋落物分解对恢复、补充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农户调查因其数据获取直接、时效性强、反映问题全面等特点,可用于农户生产生活受工程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普遍持赞成态度,但一些农户反对禁牧和圈养舍饲。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年龄、家庭人数以及退耕所能带来的收益;影响农户对圈养舍饲态度的主要因素是畜牧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纯收入越高,但耕地面积、种植业和畜牧业比例越大,人均纯收入反而越少,表现出当地传统农牧业典型的“不可持续性”,并与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交互作用,形成了生态一经济的恶性循环。如何进一步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采用快速离体称重法,测定皇甫川流域本氏针茅每日6:00-19:00蒸腾强度的日动态;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10 cm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同步测定本氏针茅每日6:00-19:00的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因子,并用Excel 2003,Visual C++6.0和SPSS 13.0处理所测定数据.通过分析本氏针茅每1 h单株蒸腾量与环境因子以及植物特性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皇甫川流域单株本氏针茅瞬时蒸腾量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及分析,认为该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可以获得满意的数值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株本氏针茅的日蒸腾量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荒漠化草原皇甫川地区,采用网袋法比较研究了具有优势分布的禾草、松树叶和杨树叶的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建立了有机碳残留量与时间的动态模型。不同枯枝落叶在其分解中营养元素的转化并不相同,禾草和油松叶的氮、磷均较快释放,而分解快速的杨树叶中出现氮和磷的固定;枯枝落叶的快速分解会引起土壤的氮和磷元素的周期性短缺。枯枝落叶分解对相应土层的生物学活性产生刺激作用,可促进土壤生物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典型支流淤地坝拦沙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淤地坝拦沙作用对河流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依据淤地坝作用年限、坝控面积、坝控流域侵蚀产沙模数及淤地坝排沙率,确定淤地坝拦沙量的估算方法,并结合2009年淤地坝安全大检查数据,分析黄土高原典型支流淤地坝拦沙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延河与皇甫川淤地坝在不同年代的拦沙量分别在92.48万~854.35万t/a与36.47万~1 138.75万t/a之间,淤地坝拦沙量占人类活动影响的比例在一级和二级突变后分别为29.1%、28.5%与8.4%、18.2%;2000年以后延河与皇甫川输沙量减幅均达到85%以上,而淤地坝拦沙量的贡献率分别小于10%和20%.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已不是目前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土壤侵蚀环境的不同,淤地坝在皇甫川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比在延河要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黄河支流输沙量减少与流域内降雨量变化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定量关系。以黄河中游皇甫川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1960—2015年准格尔气象站日降水量、皇甫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分析对皇甫川流域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有影响的降雨量参数。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和突变点检验法确定输沙量变化的3个典型时期:Per1(1960—1986年)、Per2(1987—1999年)和Per3(2000—2015年);计算了降雨量变化、植被恢复和工程措施对该流域不同时期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60—2015年皇甫川流域降雨强度超过25 mm/d的降雨减少,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M—K检验Z<0,p<0.01);(2)因水土保持引起流域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当Per3与Per1时期中有相似降雨量的年份,Per3时期这些年份的输沙量比Per1时期显著减少,减小范围为50.2%~98.6%;(3)1987—1999年植被恢复和工程措施的减沙贡献率分别为73.0%和38.4%,2000—2015年降雨量变化、植被恢复和工程措施的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1.5%,69.8%和18.7%。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方法,对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结皮层和0~20cm土层中的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芽孢型细菌、有芽孢型细菌和细菌总数量为:原生环境区>生态恢复治理区>水土流失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为:原生环境区和生态恢复治理区>水土流失区;在生态恢复治理区中有些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接近或超过原生环境区;原生环境区和生态恢复治理区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反映出草地的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高于水土流失区;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百分比的高低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油松林、锦鸡儿灌丛、本氏针茅草原、百里香草原和撂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平,增加速效养分的数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2)土壤肥力的提高效益大多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其中油松林的土壤有机质的表聚性最为明显;(3)人工植被相对于天然植被对总氮的固定作用更为明显,而对总磷的固定作用劣于天然植被。最后,对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和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皇甫川土壤物理性质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川流域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农林牧不能利用的土地面积大,粗骨性土壤,如披砂石土及风沙土等分布面积达60%以上;土壤物理性质不良,质地粗,含沙量高达70%左右,总孔隙度少、自然含水量低、平均为5%~10%。披砂石土渗透性差,遇暴雨易发生径流,导致河水瀑涨流急,携带大量粗泥沙流入黄河。因而该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多沙粗沙主要产区。为此,加强生物措施,种树种草,是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99—2001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水土保持通报》连续3度进入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之列,且此2项指标值与全国排名位次不断上升,这说明近3年来《水土保持通报》的学术影响在不断扩大。《水土保持通报》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