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杏锋  李丹  高波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6):151-155
通过研究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和李氏禾在加镉/铬和去镉/铬处理中重金属的富集情况,探讨镉/铬在这两种植物体内的分布和移动特征.结果显示,少花龙葵在100 mg/L Cd污染时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根、茎和叶镉含量分别达到22 930、3 250、94 mg/kg,富集系数分别为229、32.5和0.9.去镉处理改变了镉在少花龙葵体内的分布模式.少花龙葵根、茎的镉浓度在去镉处理比加镉处理降低31.2%和35.9%,叶的镉浓度上升90.3%.少花龙葵在加镉处理成熟叶(第2、3片叶)的镉含量最高,在去镉处理中转移至老叶(第1片)和新叶(第5、6片)中.李氏禾在加铬处理20mg/L Cr(Ⅲ)和20mg/L Cr(Ⅵ)时叶生物显著低于对照,但在去铬处理恢复正常.在20 mg/L Cr(Ⅲ)和20 mg/LCr(Ⅵ)处理中李氏禾根、茎和叶的铬浓度相当,分别为7 114、1 021、223 mg/kg,富集系数分别为352、51和6.8.李氏禾不同叶位的叶片铬浓度相差不大,去铬处理没有改变铬在李氏禾体内的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少花龙葵和李氏禾对镉或者铬污染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镉在少花龙葵体内具有移动性,镉离子进入植物根、茎和叶后,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可以进行再分配;李氏禾对铬的吸收是一个单方向过程,先在根系中积累,进而跨膜转运至茎中,少部分转移叶中,铬进入植物体各部位,很难进行再分配.  相似文献   
2.
用含质量浓度为20 mg/L、80 mg/L的Cr~(3+)(CrCl_3)营养液培养雁山、荔浦、桃花江3个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种群,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Cr~(3+)含量,筛选出对铬富集能力偏高的荔浦种群进行水分、光照和肥料交互作用培养试验,记录李氏禾的生长状况和测定不同状况下的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60%、中光照度(3 000 lx左右)和适当追肥的共同作用下,李氏禾生长速度最快;施肥会增加李氏禾的分蘖数和最大根系长度.这一结果能为提高李氏禾的生物量,将其应用于污染水体和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Rice cutgrass (Leersia oryzoides Sw.) and tall fescue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were assessed for potential for phytoremediation of arsenic (As) in a soil-based medium amended with phosphorus (P) in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Arsenic was added at 30 mg kg?1, and P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0 to 120 mg kg?1. Plants were grown for 8 weeks. Rice cutgrass accumulated greater concentration and total amount of As in shoots or roots than fescue. Only the first increment of P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As in shoots above that which accumulated without P fertilization.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did not stimulate growth of either species. Most of the As remained in the roots of either species. Plant–soil accumulation ratios suggest that rice cutgrass has more potential in phytoremediation than fescue. Above a minimal amount, P fertilization did not enhance As accumulation in shoots and may not be useful in increasing the potential of either species to remediate soils.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获得可用于防治李氏禾的病原菌菌株,采用孢子形态观察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云南西双版纳稻田感病李氏禾植株上的两株病原真菌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离体叶片生测法评价其除草活性,采用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主要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两株病原真菌分别被鉴定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和稻平脐蠕孢有性型[Bipolaris oryzae (teleomorph:Cochliobolus miyabeanus)].稻平脐蠕孢发酵液对李氏禾的致病性最高为88.9;稻平脐蠕孢有性型发酵液配制的菌悬液对李氏禾的致病性最高为100.两个菌株对水稻、玉米、黄瓜及番茄等主要农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5.
水分胁迫下李氏禾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水分胁迫条件,分析了不同淹水深度、淹水时间长度和持续干旱等处理下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李氏禾具有忍耐淹水和干旱的特性;水分胁迫下李氏禾根、茎、叶的基本结构组成没有特殊变化,根由表皮、皮层、中柱组成;茎由表皮、基本组织(薄壁细胞)、维管束组成;叶由表皮(表皮细胞、泡状细胞、气孔器)、叶肉、叶脉组成。淹水胁迫下,李氏禾根、茎、叶内形成大且多的气腔,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干旱胁迫下李氏禾的根皮层增厚、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减少但不失绿。总体而言,为了适应逆境的生长,李氏禾内部结构产生了一种具有自我保护和调解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铬修复时的施氮效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5种氮肥形态(硝酸钙、尿素、氯化铵、硝酸铵、硫酸铵)对李氏禾铬修复性能、生长指标和根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氮肥)相比,施加的5种形态氮肥均促进了李氏禾生长,提高了根系活力,改变了根系形态特征,有利于提高李氏禾铬含量、铬累积量、富集系数和土壤铬去除率。施加硫酸铵的李氏禾生物量和根平均直径最大,分别为对照的5.54倍和1.51倍,其根系活力比对照增加108%;施加硝酸铵的李氏禾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17倍和1.99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李氏禾的生物量、根平均直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均与土壤铬修复效率有关。其中,施加硫酸铵处理的富集系数和土壤铬去除率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45倍和5.56倍。研究表明,施加硫酸铵比其他氮肥形态更有利于提高李氏禾铬污染土壤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7.
稻属叶绿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稻属(Oryza)的14个种和李氏禾属(Leersia)的 2个种共 138份材料进行了叶绿体 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用内切酶EcoRⅠ酶切、4 个叶绿体 DNA探针杂交,共发现10种叶绿体 DNA变异类型。在稻属各个种内没有观察到叶绿体 DNA的变异,叶绿体 DNA变异类型基本上以稻属的染色体组型水平划分,因此认为稻属的叶绿体 DNA在进化过程中变异程度很低。推测 CCDD组的O. alta、O. grandiglumis和O. latifolia 及 CC组的 O.officinalis 和 O. eichingeri各有共同的原始祖先。遗传距离分析显示 CC、CCDD、BBCC组之间亲缘关系很近,这3个组与 EE组亲缘关系也较近。李氏禾属的 2个种 L. perrieri 和 L. tisseranti 与稻属的遗传距离很远。  相似文献   
8.
稻属和假稻属植物外稃表面乳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21个种和假稻属植物2个种的外稃表面乳突作了观察。根据乳突的形态特征,将乳突分为6类,即双峰乳突、多向双峰乳突、瘤峰乳突、四峰乳突、凹痕乳突和假稻属的嵌硅双峰乳突。根据双峰距、垭深、距/深比和峰角度等性状,将双峰乳突分为锐型和钝型的两种类型。对乳突特征与稻种分类的关系以及稃毛的变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浊度水体胁迫下李氏禾(Leersiahexandra Swartz)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将李氏禾幼苗置于浊度分别为0、30、60和90NTU的水体中完全淹没。试验处理持续13天,于第1天开始间隔一天采用水下调制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实时光量子产量(Yield)、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暗适应最小荧光(F0)、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结果显示:第7天时30NTu的水体中,Fv/Fm、ETR、q^p的值降到最低,李氏禾的光合作用受阻;此时30NTu的Fv/Fm、Yield、q^p值比0NTU分别高9.3%、8-4%、21.1%,表明李氏禾在一定时间内能适应30NTU的胁迫。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识李氏禾在浊度下的生理变化。对李氏禾在浑浊水体的消涨带植被修复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究李氏禾的耐铬生理和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李氏禾幼苗为试材,分剐用含O(对照)、5、30、60mg/LCrCl3的1/2Hoagland营养液进行培养,培养45d后收获,分别测定根、茎、叶的生物量,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不同组织显微结构的变化,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组织的铬浓度。[结果]除5mg/LCrCl3处理外,其他处理根、茎、叶的生物量均随CrCl3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当CrCl3处理浓度≤30mg/L时,根、茎、叶和总生物量分别减少8.2%、11.6%、21.5%和13.2%;受铬污染的李氏禾根、叶组织结构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茎的维管束明显缩小;转移系数(叶中铬含量与根中铬含量之比)随CrCl3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从1.07减小到0.09)。[结论]李氏禾对铬有很强的耐性和积累能力。摘要[目的]为研究李氏禾的耐铬生理和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李氏禾幼苗为试材,分剐用含O(对照)、5、30、60mg/LCrCl,的1/2Hoagland营养液进行培养,培养45d后收获,分别测定根、茎、叶的生物量,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不同组织显微结构的变化,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组织的铬浓度。[结果l除5mg/LCrCl,处理外,其他处理根、茎、叶的生物量均随CrCI,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当CrCl,处理浓度≤30mg/L时,根、茎、叶和总生物量分别减少8.2%、11.6%、21.5%和13.2%;受铬污染的李氏禾根、叶组织结构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茎的维管束明显缩小;转移系数(叶中铬含量与根中铬含量之比)随C以l,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从1.07减小到0.09)。I结论I李氏禾对铬有很强的耐性和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