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0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7篇
  91篇
综合类   121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8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孢蘑菇覆土层有益微生物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土样制备成稀释液,采用平板涂布培养法,分析双孢蘑菇覆土期、充分发菌期,原基形成期、采收前和采收后2d5个时期土样中几种有益微生物和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原基表成前和采收后,采白色和采收后2d5下时期土样中几种有益微生物的消化规律。结果表明,原其开前和采收后,采白色孢杆菌(Bacillus)、固氮苗(Azotobacter)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数量增加;链霉菌(Streptomyces)数量增减比较平缓,而土灰色芽孢杆菌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黑土滩”植物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高寒草甸草地秃斑地的多少和距居民点的远近划分为轻度退化草地(极少量秃斑地)、中度退化草地(少量秃斑地)、重度退化草地(大量秃斑地)和极度退化草地(全部秃斑地)四个退化草地等级。对各等级退化草地进行了植物量测定。结果表明:草地植物量(地上和地下)及土壤含水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明显下降(P<0.01),毒杂草量则明显上升(P<0.01)。其中极度退化草地较轻度退化草地植被中嵩草属牧草优势度减少38,可食鲜草量减少219.2g/m~2,而毒杂草则增加99.6g/m~2,植物活根量(干物质)减少2390.6g/m~2,土壤含水量(0—10cm)减少10.02%,并对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黑土滩)的成因及治理途径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南方地区自然资源特点、草地类型、利用现状等,总结、分析了南方草地资源的优势、发展潜力和目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类型草地资源草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探明绵羊感染16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type 16,BTV16)后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的消长特点。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感染BTV16后3只绵羊上述4种因子mRNA进行检测,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绵羊,并以0 d mRNA为基准,计算mRNA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检测病毒抗体效价、测量绵羊体温。结果显示,接种BTV16的3只绵羊均不同程度产生抗体和体温症状,4种细胞因子的mRNA在接种病毒2~4 d内均出现显著上升,其中IFN-γ峰值在2.58~27.84倍之间,IL-2峰值在5.24~17.19倍之间,IL-4峰值在2.16~3.43倍之间,IL-10峰值在15.78~48.77倍之间,个体上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4种细胞因子均在高水平持续6 d左右后逐渐下降。对照绵羊上述参数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本研究阐明了接种BTV16后绵羊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在转录水平上的消长特点,为进一步深入开展BTV感染特征、宿主机体免疫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氟铃脲在韭菜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氟铃脲在韭菜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研究。进行1年4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氟铃脲11250 g/ha(562.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的1.5倍)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氟铃脲11250 g/ha(562.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的1.5倍)和7500 g/ha(37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施药,施药1~2次,施药间隔7d,1次施药按照药后间隔10、14、21d采集韭菜样品;2次施药按照末次药后间隔7、10、14d采集韭菜样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氟铃脲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氟铃脲在韭菜中消解较快,在山东保护地和安徽露地半衰期分别为7.7和11.5d。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铃脲在韭菜中的残留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建议使用5%氟铃脲乳油防治韭蛆,用药量7500~11250 g/ha,韭菜收割后2~3d,根部喷淋,最多施药2次,施药间隔7d,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6.
Wild olive (Olea europaea subsp. europaea var. sylvestri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editerranean forests and a key genetic source for olive improvement programmes. Since 2009, a severe decline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ryptogea and P. megasperma has been detected in a protected wild olive forest of high ecological value (Dehesa de Abajo, Seville, Spain). In this natural forest, sampling of roots and soil was carried out on 25 wild olives with symptoms in 2014 and 2015. Apart from the already known P. cryptogea A1 and P. megasperma, a third Phytophthora species was consistently isolated from wild olive rootlets with symptoms. These isolates conformed morphologically with the newly described species P. oleae and were confirmed by analysis of their ITS regions and cox1 sequences. Temperature–growth relationships showed a maximum growth at 19.9 °C on carrot agar medium, making it the lowest temperature Phytophthora species infecting wild olive roots. Pathogenicity was confirmed on 1-year-old healthy wild olive seedlings and was similar to the previously known pathogenic phytophthoras. As temperature requirement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three Phytophthora species may be active against wild olive roots in different seasons. However, the prevalence of P. oleae infecting wild olives in recent years could be due to its introduction as a new invasive pathogen. The probable invasive nature of P. oleae, together with increasing rain episodes concentrated in short periods frequent in southern Spain, would allow the outbreak of infections in wild olive forests, and also put cultivated olive orchards at risk.  相似文献   
7.
开展了 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在杨梅上的残留田间试验,对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杨梅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进行了分析,为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上的膳食风险评估、合理使用及制定残留限量标准提供依据。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杨梅中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当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杨梅中的添加浓度为0.05、1.0, 2.0mg/kg时,平均回收率82.6%-96.6%,相对标准偏差为3.3%-7.4%,符合残留检测方法的要求。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0.9~2.6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表明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按有效成分40和60mg/kg,施药1次和2次,末次施药后1、2、3、5、7d,杨梅中乙基多杀菌素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5 ~0.38mg/kg、<0.05 ~ 0.39mg/kg、< 0.05 ~ 0.32mg/kg、< 0.05 ~ 0.19mg/kg、< 0.05 -0.11 mg/kg0 建议在杨梅上使用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时,有效成分用药量40mg/kg,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7d。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黑光灯诱集金龟子的种类及其分布和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963~2005年河北省各地黑光灯诱集金龟子的原始资料为统计素材,研究了河北省黑光灯诱集金龟子的种类及其分布和消长规律.结果表明,河北省黑光灯诱集到的金龟子为7个科54种;不同地区,金龟子种的分布不同;金龟子种类不同,上灯日期、日诱导数量和世代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澳门开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之先河,是我国首个茶叶出口港。目前,对清代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十三行"和福建(泉州与厦门)与东南亚的贸易等方面,而对当时澳门地区的茶叶贸易情况缺乏研究。本文分析了澳门茶叶贸易由盛到衰的历程,阐明了澳门作为中国首个茶叶出口港在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探讨了澳门茶叶贸易衰落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河北沿海银鲳渔业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河北沿海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河北沿海银鲳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河北海域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已远远超过了银鲳资源的承受能力,银鲳资源量快速衰减;银鲳鱼群体组成呈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且生殖年龄提前。提出了恢复和保护银鲳渔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