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3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5~8月初的降雨和种群质量密切相关,降雨主要影响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羽化、成虫的活动及3令前幼虫的存活,5~6月份特别干旱不利于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和羽化.对成虫的产卵量有影响;7月份的干旱或大暴雨严重影响成虫的活动、卵的孵化和3令前幼虫的存活。不同年度间一、二化种群在越冬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影响越冬种群的质量,在以一化种群为主时,玉米螟繁殖力强、发生晚,危害重。  相似文献   
2.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大量饲养中微孢子虫病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与人工饲料相混合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剂量的烟曲霉素B对亚洲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烟曲霉素B453、565和683μg/g的剂量处理都显著降低了亚洲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食药1代时,幼虫和成虫感染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减少44.4%—61.1%和41.7%—50%,其感染强度都由原来的严重感染分别下降为轻度感染。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虫繁殖力也均显著高于对照。连续处理3代饲喂烟曲霉素B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没有不利影响,对微孢子虫病的控制作用随处理世代数的增加亦有增加的趋势。不同剂量的烟曲霉素B处理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453μg/g可作为亚洲玉米螟大量饲养中控制微孢子虫病的推荐剂量。  相似文献   
4.
从田间土壤中收集并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菌体、伴孢晶体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其对玉米螟及水稻二化螟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革兰氏染色阳性,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16S rDNA序列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属的BMB 171同源性达99%,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命名为JN002。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力,对水稻二化螟毒性不及玉米螟,对黏虫几乎无毒力。该菌株是1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新菌株,同时也具备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湿度60%~80%,光周期16L:8D)研究了20、24、28、32℃下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和20、24、28℃下腰带长体茧蜂的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在20~32℃内,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相同温度下,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的增加,腰带长体茧蜂寄生量增加,但当寄主密度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寄生量趋于稳定。24℃的寄生效能最大,20℃最小。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和腰带长体茧蜂密度的增加,搜寻效应逐渐降低。采用Hessell干扰模型,发现28℃时的搜寻常数Q和干扰效应m均为最大,腰带长体茧蜂个体间的干扰效应降低了其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 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 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 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 本文通过分别概述近年来新疆气候、作物种植结构、栽培耕作措施以及亚洲玉米螟田间发生世代的变化情况, 综合分析了上述变化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个体生长发育、取食偏好和种群增殖扩张等方面造成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 结合已有大量研究成果, 系统解析了新疆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此外, 本文还介绍了新疆植保科技工作者在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 简述了田间治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防治成效, 最终为亚洲玉米螟的持续有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藻糖是昆虫的血糖,为昆虫提供能量;海藻糖酶催化海藻糖分解为葡萄糖,是几丁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s,PMs)是昆虫消化道特有结构,对昆虫消化食物、保护肠道表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几丁质是PMs的重要组分。海藻糖酶(trehalase,Tre)和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是几丁质合成途径的第1个和最后1个酶。本研究通过饲喂亚洲玉米螟(Orstrinia furnacalis,Asian corn borer,ACB)膜结合海藻糖酶(OfMT)基因特异的干扰dsRNA,研究RNAi对ACB幼虫中肠CHSBOfCHSB)基因表达及幼虫发育的影响。发现处理48 h后,OfMT基因和OfCHSB基因表达量分别下降了52%和53%,幼虫发育迟缓。通过对处理及对照ACB幼虫中肠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thanol,HE染色)和几丁质标记,发现血腔内脂肪体组织减小、中肠围食膜组织中几丁质含量减少。推测OfMT基因有可能成为ACB的生物防治的靶标基因。  相似文献   
8.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间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抽样鉴定方法调查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对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范围和防控效果,并采用黄板、糖醋酒液和陷阱法取样调查其对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可诱集9目40科的昆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控制距离在60 m左右,单灯控制面积约1.1 hm2。在大喇叭口期,灯光防控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株防效为25.83%,显著低于化学防控处理的76.74%;在乳熟期,化学防控处理的虫孔减退率为75.29%,显著高于灯光防控处理的21.18%,灯光防控处理、化学防控处理和对照的茎秆活虫数、虫孔隧道长度和雌穗防效差异均不显著。距灯8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基本一致,玉米不同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相似系数变化较大,但在同一生育期不同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受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扇吸式杀虫灯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无显著影响。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限,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可作为鲜食玉米田防治亚洲玉米螟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0.
赤眼蜂载菌方式筛选及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筛选出有效的玉米螟致病菌及赤眼蜂载菌的最佳方式,并对栽菌赤眼蜂进行了田间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卵寄生率及百株遗留虫量的调查,赤眼蜂携带病原菌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没有影响,释放载菌赤眼蜂比单独释放赤眼蜂提高防效11.59%~15.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