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单茎库源比值与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10个小麦品种,对单茎库、源及其比值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库性状、源性状与子粒产量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单茎库源比值与产量均呈正相关趋势。穗粒数/旗叶面积、穗粒重/旗叶面积与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无明显不利影响,可作为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_2 Enrichment)平台,以创造世界高产纪录的超级稻组合‘Y两优2号’为试验材料,CO_2处理设环境CO_2浓度[(382.5±2.0)μmol·mol-1]和高CO_2浓度(增200μmol·mol-1)两个水平,齐穗期源库改变设对照、剪除剑叶(剪1叶)、剪除所有功能叶(剪3叶)以及相间剪除一次枝梗(疏花),研究开放条件下高CO_2浓度对不同源库处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没有进行剪叶疏花处理的水稻(即对照)而言,高CO_2浓度使‘Y两优2号’籽粒产量平均增加12%,这主要与每穗颖花数和结实能力均略有增加有关。高CO_2浓度使剪1叶、剪3叶处理水稻的产量分别增加26%和57%,这主要与饱粒率和所有籽粒平均粒重均大幅增加有关。对齐穗期疏花处理水稻而言,高CO_2浓度导致的产量增幅与对照水稻接近。与对照相比,齐穗期剪1叶、剪3叶处理使水稻籽粒产量分别降低17%和52%,均达极显著水平,这主要与饱粒率和所有籽粒平均粒重均显著下降有关;尽管齐穗期疏花处理使水稻结实能力显著增加,但因每穗颖花数减半,产量大幅下降(-29%)。籽粒最终产量对高CO_2浓度的响应与饱粒率和所有籽粒平均粒重的响应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水稻齐穗期人为改变源库比例(特别是剪叶)可以改变籽粒结实能力和最终产量对高CO_2浓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生理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生理调节的研究庄宝华,林菲,洪植蕃(福建农学院,福州350002)PhysiologicalRegulationsonFertilityofTwo-lineIntersubspeciesRiceHybrids¥ZHUANGBaoh...  相似文献   
4.
不同粒重类型玉米品种耐密性的群体库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作物生长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粒型玉米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和群体库源特征等指标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30000~60000株/hm2,鲁单981(LD981)的单位面积实收穗数是决定群体子粒产量的限制因素;高于60000株/hm2,穗粒数与千粒重则是决定群体子粒产量的限制因素。泉兴2101(QX2101)群体子粒产量的限制因素是单位面积实收穗数。LD981的单株产量、群体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对种植密度的敏感度要高于QX2101,前者在较低密度时,易获得较高的群体库源比值与群体叶面积指数,产量潜力较高;后者则在较高密度时,易获得较高的群体库源比值与群体叶面积指数,产量潜力较高。群体库容量与源供应能力均是两种粒重类型玉米品种产量的限制因素,但群体库容量始终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果实的有无对桃叶片净光合效率及相关生理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将‘燕红’桃在果核硬化期和果实最后迅速生长期留果对照和去果比较, 去果(库) 后叶片(源) 净光合速率( Pn) 、气孔导度( Gs) 和蒸腾速率( E) 降低, 叶片温度( Tleaf ) 升高, 对细胞间隙CO2浓度(Ci) 无显著影响。去果对Pn、Gs、E和Tleaf的影响主要发生在9: 00~16: 00之间, 且在中午前后一段时间里影响最显著。研究叶片Pn与Gs之间的关系表明, 当Gs值小于60 mmol·m - 2 ·s- 1时, 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此外, 留果对照和去果处理间叶片Pn差值与Tleaf差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去果降低库力, 减少叶片Gs并导致叶片温度的增加可能是源叶Pn降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Estimating spatially resolved grassland productivity is essential for benchmarking the total UK productive potential to assess food, feed and fuel trade-off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 systems analyses. Our objectives were to adapt and evaluate a well-known process-based model (PBM) and estimate productivity of improved (permanent, temporary) and semi-natural grassland systems using meta-models (MM) trained by extensive PBM scenario simulations. Observed dry matter (DM) yields in multi-site nitrogen (N) response (0, 150 and 300 kg N ha−1) experiments were well emulated describing the average productivity of rough grazing,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grassland (3.1, 7.4 and 9.8 t DM ha−1, respectively). Cross-validated with independent and long-term data (Park Grass Experiment), the PBM explained more variation when considering all systems combined (81%) than across all improved grasslands (61%) but little for rough grazing (26%). The PBM-trained MMs explained 48, 72 and 70% of the simulated yield variation in the grasslands of increasing management intensity, and 43 and 75% of observed variation in the combined improved and all three grassland systems,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th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like drainage and water productivity, PBM scenario simulations are essential. Compared to improved grassland rough grazing will result in 40% more groundwater recharge due to its lower simulated water use and water productivity (12 versus 25 and 43 kg ha−1 mm−1 for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grasslan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7.
为给小麦耐霜冻品种选育和抗霜冻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半冬性偏冬性品种济麦22、半冬性品种舜麦1718和半冬性偏春性品种西农585为材料,在拔节期(幼穗药隔期)通过移动式人工霜冻箱模拟霜冻胁迫(-5~-3℃,5 h),研究霜冻胁迫对小麦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霜冻胁迫下,小麦幼穗冻伤率为31.4%~61.9%,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产量较对照分别降低8.4%~12.6%、3.2%~6.1%、0.8%~10.7%和19.7%~41.9%,耐霜冻能力表现为济麦22舜麦1718西农585。霜冻胁迫后,孕穗期和抽穗期各品种平均单茎叶面积分别减少15.5%和17.0%,叶面积指数分别减少19.5%和21.1%;霜冻胁迫初期光合速率下降28.5%~42.1%,孕穗后耐霜品种济麦22的光合速率提高3.6%~16.7%;叶片MDA含量显著提高;孕穗至成熟期生长率(CGR)比对照明显降低9.6%~22.0%,其中耐霜品种济麦22生长率降幅小,净同化率和粒叶比却分别提高26.9%和11.4%。小麦籽粒直径极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1.3%~11.0%,面筋强度和沉降值稳定或提高。正常生长条件下小麦源库关系属库限制型,霜冻胁迫下属源库互作型。综上,霜冻胁迫打破了小麦原来源库平衡,显著降低了小麦的库容量和源强度,选择种植抗霜冻稳产品种或通过栽培措施调节高穗粒库容量和叶源活性,可减少霜冻导致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8.
加工番茄是新疆"红色产业"的基础,但随着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的发展,连作障碍突出,严重制约着当地加工番茄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于2013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以当地主栽的加工番茄品种‘里格尔87-5’为试验材料,以3年休闲土壤为正茬对照,选取相邻的连作3年、5年和7年加工番茄种植地块,研究连作对加工番茄植株保护酶活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试图从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入手探明加工番茄连作障碍的原因。结果表明:加工番茄连作3年后,在其整个生育进程中均表现出连作障碍效应且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呈显著增强现象。同一生育时期,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POD活性先增大后减小,CAT和SOD活性及根系活力不断降低,同时MDA含量显著增加,且连作对根系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叶片。在试验的年限范围内,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的物质生产力降低,其中连作7年土壤栽培与对照相比差异最显著,其开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量、转移率和贡献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7.3%、21%和35.6%;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物质生产力的降低最终导致其产量下降,连作3年、5年和7年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9.4%、15.6%和33.9%;连作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冠比对其产量有直接影响,二者呈一元二次显著相关(R2=0.973 5)。说明加工番茄长期连作种植条件下,植株体内保护酶系统受到破坏,组织器官老化,最终导致植株生产库源关系的失调是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大田生产应合理轮作,避免多年连作,同时调控花果期适宜群体叶面积,建立合理的根冠比,从而减轻连作障碍效应,保证加工番茄获得高产高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旱作栽培条件下不同源库调节方式对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积累、转运和籽粒贡献率的影响,以旱作冬小麦‘长武134’为试验材料,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设置田间试验,通过花后减源(去除旗叶,DF)和缩库(去除上4小穗,TA;去除下4小穗,TB;同时去除上4小穗和下4小穗,TAB)处理,比较收获期小麦单穗质量、平均粒质量和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积累,转运的变化,分析不同源库调节对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源处理显著降低小麦单穗质量、平均粒质量和花后同化物在茎秆不同节间的积累,增加茎秆花前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其补偿效应不能完全弥补由于叶源亏损造成的对单穗质量降低的影响;不同缩库处理间,随着缩库强度的增加其单穗质量逐渐降低,呈现出CKTATBTAB的变化趋势,而平均粒质量逐渐升高,呈现出TABTACKTB的变化趋势,表明由于穗粒数降低引起单穗质量的损失,没有通过平均粒质量的升高得到弥补;茎秆不同节间对不同类型同化物的利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穗下节间可见光部分至倒二节间,其花前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去果对桃源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大久保桃为试材,在果实发育的不同阶段通过去果处理降低库力,同时设留果对照,并通过环剥和保留相同数量叶片严格控制库源关系,进行了源叶净光合速率(Pn)、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及Pn与气孔导度(Gs)、叶表面温度(TLeaf)等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留果对照相比,去果处理源叶Pn、 Gs和蒸腾速率(E)显著降低,但在中午前后一段时间内TLeaf显著升高;除在果实迅速生长期间的叶片中淀粉含量外,去果对源叶细胞间CO2浓度、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淀粉酶活性无影响;源叶Pn与Gs呈极显著抛物线正相关、与E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无论是留果对照还是去果处理,源叶Pn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较高,当TLeaf超过其适宜的临界温度 (38℃)后,Pn急剧降低,且在相同TLeaf的情况下,尤其是当TLeaf高于38℃时,去果处理源叶Pn均显著低于留果对照。因此,在果树库力降低时,气孔开张度减小、TLeaf升高,可能是其Pn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