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6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兴安岭天然林不同林分溶解有机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不同林分和季节变化对森林碳库影响。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境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林分,即白桦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以及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测定了树干径流、有机质层和0-30 cm土层中DOC浓度,并分析了DOC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月份对D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中树干径流中DOC平均浓度分别为60.12,172.77,205.02 mg/L;有机质层中DOC平均浓度分别为35.32,39.64,34.45 mg/L;0-30 cm土层中DOC平均浓度分别为26.23,37.08,26.53 mg/L。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中DOC浓度表现为树干径流 > 有机质层 > 0-30 cm土层,落叶松林树干径流DOC浓度明显高于白桦林(p<0.05),且落叶松树干比白桦树干淋溶DOC强;不同林分中有机质层和0-30 cm土层表现为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白桦林、落叶松林,但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且有机质层和土层对DOC有吸附固定作用;不同林分6-9月份树干径流中DOC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月份达到最大,机质层和0-30 cm土层中DOC浓度6月份最高,7月、8月最低,而9月份又升高。不同林分和月份的变化,影响了天然林中DOC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2.
浑河上游典型水源涵养林降雨再分配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浑河上游典型水源涵养林的降雨再分配过程,以浑河上游地区5种典型水源涵养林(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红松混交林、落叶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应用自记式观测记录仪,分析不同林型林冠层对降水再分配过程(穿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型穿透雨量(率)、树干茎流量(率)、林冠截留量均随林外降雨量增加而增大;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均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各林型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红松混交林、落叶松混交林的树干茎流率(32.12%,15.44%)均高于阔叶混交林与红松、落叶松人工林,红松、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能力(80.66%,77.47%)高于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该结果为浑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最优空间结构配置与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热带森林林冠对降水再分配作用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森林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再分配是水分输入森林的第一个环节,其过程涉及到森林生态、森林水文、森林气象及水土保持等诸多方面 热带地区森林林冠水文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对热带地区林冠降水截留、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简要概括,总结其中得到认可的规律性认识和依然存在的争议,以期对热带地区森林林冠水文生态效应有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需要在热带地区林冠降水再分配研究中加以关注的方面包括:(1)附生植物、大型藤本植物、板根、不定根等热带雨林特有现象在水量和降水化学元素输入与分配中的作用;(2)对热带雨林以外的其他森林类型的林冠截留降水过程的研究;(3)对林冠降水再分配各过程的更为精确的数学表述,或改进现有的机理模型使其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各森林类型的降水再分配过程;(4)对热带美洲、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森林林冠降水再分配的全景式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区大气降水特征及人工林树干茎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3~9月份,其中以5月份最大,日降雨量低于5.0mm的小雨较多。以木荷林的干流量最大,为100.54mm,其次是蓝桉,为66.96mm,其它的顺序分别是:枫香41.21mm、喜树36.73mm、苦楝28.26mm,湿地松最小,为15.97mm。6种森林类型干流量的月际变化基本上都是随着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木荷林较为明显。但是各森林类型的干流率则大致相同,有时降水量增大干流率反而减少,如2月份降水量仅8.3mm,6种森林类型的干流量分别只有0.57mm、0.39mm、0.03mm、0.16mm、0.12mm和0.41mm,干流率却分别达到6.87%、4.60%0.36%、1.93%、1.45%和4.94%;4月份的降水量达到了218.9mm,干流率却分别只有6.03%、2.61%1.05%、2.45%、1.87%和4.33%。  相似文献   
5.
重庆酸雨区缙云山典型林分冠层酸雨淋洗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重庆缙云山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观测酸性降水过程中林外雨、穿透雨及干流等林内水分转换分量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分析林分冠层对雨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中的离子当量浓度大小依次是SO42->Ca2+> NH4+>Mg2+>K+>Na+>NO3-;(2)降雨经过林冠层后pH值降低,干流的酸化程度增加最大;(3)降雨经林冠层后离子浓度明显增加(除灌木林),穿透雨中通量增加最大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为SO42-(2.19×103~6.47×103 eq·hm-2)和Ca2+(1.41×103~3.39×103 eq-hm-2),离子来源主要为大气沉降和植物分泌物或淋出;(4)同一离子在不同林分的干流和穿透雨中的通量变化不同,反映出不同林分冠层的离子交换性差异.在针阔混交林中,林下降雨净淋溶量大小顺序为SO42->Ca2+> NO3->K+>NH4+>Mg2+> Na+;常绿阔叶林为SO42-> Ca2+> K+>NO3-> NH4+> Mg2+ >Na+;毛竹林为Ca2+> SO42-> K+>NO3-> NH4+>Na+>Mg2+;灌木林为Ca2+> NO3-> K+> Na+>Mg2+> NH4+> SO42-.  相似文献   
6.
模拟降雨条件下玉米植株对降雨再分配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辨明成熟期玉米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有效地防治区域水土流失,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就川西低山丘陵区成熟期玉米植株对降雨的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冠层截留率平均为7.5%,茎秆流率平均为28.8%,穿透雨率平均为63.7%。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内玉米冠层的截留量呈增加趋势,但随着玉米植株的叶面积增大,有效截留量却呈减少趋势,株高和角度对它的影响较小。随着叶面积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茎秆流量呈增加趋势,角度影响较小。随着叶面积的增加,穿透雨量呈减少趋势;而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内穿透雨的数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株高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Rainfall,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measured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was derived for 14 rainfall events from June 22 to August 30, 2008 within a mature declining hybrid white spruce(Picea glauca(Moench) Voss × P. engelmannii Parry ex Engelm.)- subalpine fir(Abies lasiocarpa(Hook.) Nutt.)- lodgepole pine(Pinus contorta var.latifolia Dougl. ex Loud.) stand in south-central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Stemflow was negligibl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hile, respectively throughfall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59.4% and 40.6% of the 50.1 mm of cumulative rainfall. Throughfall variability was assessed with three approaches involving roving and stationary wedge-type gauges, and stationary trough gauges. Throughfall exhibited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with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of study period throughfall sampled using 16 stationary trough gauges being30.3%, while it was 38.0% and 28.7% for 32 stationary and 32 roving wedge gauges, respectively.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 roving gauge method is better than a stationary approach since the errors associated with event mean throughfalls are summed quadratically and a greater portion of the canopy area is sampled. Trough gauges were more efficient than wedge gauges; however, this efficiency was less than expected given their much larger sampling areas, suggesting tha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engths of throughfall may be longer than the trough system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roughfall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temporal persistence throughout the study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stable "wet" and "dry" inputs to the floors of these coniferous forests.  相似文献   
8.
树皮对大气污染和降水酸度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平地区森林降水酸度和化学成分的定位监测,结合10个树种的树皮浸提液的分析表明,树皮酸化和大气污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在大气污染较重、降水酸度较高的西芹林场,所有树皮样品的酸度均比对照的福建林学院实验林的高,对碱的缓冲能力也较大。明显酸化的树干茎流影响了林下土壤的酸度。在一定范围内,离树干越近,土壤的酸度越高。因此,树皮对南平地区大气污染和降水酸度具有比较敏感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北油松人工林树枝特征函数对干流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干流形成的机制出发,提出树枝特征函数概念,进而对油松树冠结构与干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流量随着树枝特征函数值的增加而增加;应该把树枝特征函数值的大小作为选择干流观测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森林截留降水酸度及其对林下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一年的定点对比监测表明,树干茎流的酸度明显地高于林外雨和林内雨的酸度,高污染源较近的西芹监测场的降水酸度普遍比污染源较远的福建林学院监测场的高.降水酸度影响了林下土壤的性质.林下土壤交换性酸度随降水酸度的提高而增加,而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浓度和Ca2+/Al3+则相应下降,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也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