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51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31篇
  163篇
综合类   55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定量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及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性,以全国126个地级市(仅限大陆地区)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籍此为基础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四大区域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始终保持领先,但增长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增长最快,各地区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增速放缓;2)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度为0.48~0.90,其中0.79%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为中,40.48%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贡献度较高,58.73%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高;3)类型上,均有超过各自总量50%的非金属、金属、煤炭和油气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度高,而森工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高的城市数量不到其总量的1/3;空间上,东和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贡献度大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的不同类型和区位,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城中村农民的现代化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我国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系统论为基础,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方向和改造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予以一定的分析,提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所在是对城中村农民的现代化改造。进一步阐述了城中村农民的现代化改造对于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前安徽省城镇发展的历史概祝,分析了建国后安徽省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安徽省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旅游城市化现象初探——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旅游城市化是随着城市化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本文以吐鲁番为例阐述旅游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实施旅游城市化应注意的问题如 :要选择和确定城市发展的主题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要协调一致 ,城市要有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旅游城市化等。  相似文献   
5.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of rural landscapes has created new challenges for wildlife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o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landscape, urbanization has also produced changes in the socio-cultural landscape. The greater distancing from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wildlife in urbanized societies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culture whose meanings for wildlife are less grounded in the utilitarian/instrumental orientation of rural agrarian systems. Urban perspectives on wildlife are comprised of more highly individualized emotional/symbolic values. This shift creates two problems with respect to managing wildlife in an urbanizing landscape. First the increased diversity in values and meanings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for social conflicts regarding wildlife managemen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socially acceptable resolutions more intractable. This in turn requires fundamental changes in decision-making paradigms and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used to inform decision making. Second, as remaining rural communities feel the pressures of urbanization, wildlife conflicts become conflicts not just over wildlife but conflict over larger socio-political concepts such as equity, tradition,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government control, power, and acceptable forms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ildlif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and employs two case studies to illustrate these issues. First a study of a controversy over urban deer managemen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ow to map conflicting values and search for common ground in an urban culture with increasingly individualistic values for wildlife. Specifically, the analysis illustrates that common ground may, at times, be found even among people with conflicting value systems. The second case study examined a ranching community faced with predator reintroduction. This case study illustrates tensions that occur when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 (i.e. a national public) is broader than the community of place in which the problem occurs. In this latter situation, the debate centers around more than just different views about the rights of animals. It also entailed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to decide their future. The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 need for wildlife institutions to adapt their underlying decision making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way science is integrated into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in light of the changes in social context caused by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愈发重要。阐述了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涵义,剖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挖掘了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层面,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系统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点,联系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发展实际,寻找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卫星城市旅游产业营销方式在创新传统营销方式的前提下,加强新型营销手段的应用,打造一个高效率、高覆盖率的营销立体网络,以此促进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的融合,提升卫星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8.
集中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当前我国小城镇特色建设面临着特色挖掘不突出、特色彰显能力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弱、创新精神不足以及缺乏活力等问题。小城镇特色建设必须坚持以适合人民生活为宗旨,以大中城市周边合理布局为基础并注重乡土重建,充分发挥原住民在小城镇特色挖掘上的主体作用,注重通过创新精神去激活发展动力,在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前提下发挥政府搭建平台、城镇居民共同参与、开发资本“走进来”的三方协同作用来加强小城镇特色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了科学认识城市化对极端气温的影响,利用南京地区3个城区气象站和3个周边乡村站1961—2005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比分析城市站和乡村站17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平均值和变化趋势,并定量估算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城市化影响及贡献。结果表明:近45年南京地区暖事件均为增加趋势,而冷事件多为减少趋势,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和极值均为上升趋势。城市站与乡村站相比,暖事件更多,冷事件更少,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和极值更大。城市化对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有两大特点:城市化加速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速率,使得暖事件、平均值、极值的上升趋势和冷事件的下降趋势变得更大;基于最低气温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比基于最高气温的极端气温指数受城市化影响更显著。城市化贡献表现为:暖事件大于冷事件,最低气温极值和平均值大于相应的最高气温极值和平均值。  相似文献   
10.
星球城市化:风景园林的新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淦东 《广东园林》2020,42(5):76-80
星球城市化是建立在对城市/非城市二元论批判上提出的立足全球尺度的城市理论,其对非城市区域的关注与思考,以及操作性景观等概念的提出,均论证了这一城市研究理论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密切联系。以星球城市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思潮近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教育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星球生态学、星球建筑学以及星球基础设施等新概念的提出为学科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与操作手法,同时也促进了风景园林与多个学科之间的良性交流与补充。在星球视野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将凭借其综合性与包容性,在全球人居环境营造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